3月24日,人文学院党员活动中心,举行了一场激烈的交流分享大会。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兴趣小组成员以“人机大战”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
自1956年“人工智能”被首次提出,科学家们在这个领域已经钻研了半个多世纪,人工智能也越来越“聪明”了。同时,世界各方也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人工智能与我们意味着什么?是喜是忧?
在讨论最开始,小组成员观看一个关于人工智能“阿尔法围棋”的视频,了解大概背景,由第二小组成员,向成员介绍“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概念几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在最后,提出“人机大战究竟是谁赢了谁?是否存在人工智能威胁论”这一话题讨论。
第一小组成员率先表态,认为人工智能威胁论暂时还不成立,但存在着隐患。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给人提供了便利,也逐渐取代人类的位置,因为发现被取代,人类产生恐慌,迷茫,陷入过度情绪化。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人可以锻炼并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不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存在,也就不存在这种威胁。威胁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使用者的态度。人工智能是发展的新事物,人类应该着眼于长远的变革,而不是局限于短暂的利益。而且阿尔法围棋只因它强大的数据,通过计算战胜对手,若因此产生人工智能的威胁,难免有些偏颇。
第三小组成员则表示,同意第一小组的观点,但是人工智能的威胁一样存在,工厂内大量引进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产生惰性,就像《机器人总动员》里所刻画的,地球完全智能化,而人类却成了四肢退化,只有发达的大脑的生物。所以对于人工智能的引人,需要的是合理规划。对于从围棋大赛,人类失败,而引起人工智能最终能战胜人类,无异是可笑的。人工智能毕竟是有智能无智慧的机器。但只要在限制范围内使用,人工智能必定能帮人类做的更多更好。
在讨论接近尾声时,一名成员提出了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论的角度来思考的方向,并留下人工智能是否会思考这一问题,结束了这一场小组讨论。(文/人文学院 张锶倩 编辑/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