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自我供血”、“4F分析法”……近日,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20名学生,前往香港,实地学习香港社会工作中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同学们不仅走出课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走进香港——这个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多元化的地区,进行深入的研修学习。
7月7日到13日,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20名学生,赴港进行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其中,包括13名研究生和7名本科生。自2008年以来,该校与香港明爱机构交流合作已有十年,期间共计40余名学生赴港实习。人文学院也一直致力于国际化交流和办学。目前人文学院与美国杜克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苏里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名校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关系,与考文垂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同时,我校是目前江西省内与香港明爱机构交流合作最久的高校。
据了解,“香港明爱”已有65年历史的慈善团体,是国际明爱一百五十四个成员组织之一,平均每年的开支预算达到15亿港元。 “我最直观的感受是香港社会工作发展的框架很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框架体系,从资金的分配到社会的认同都很合理。”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杨子江说,“我认为内地缺乏这样的框架体系,现有的体系结构比较混乱。”
杨子江告诉记者,在这7天里,他们不仅参访了全港唯一的盲人学校——心盲学校,而且还在参访香港博爱医院时,与董事会李鋈发主席进行对话交流,对社工这个专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不仅是杨子江,其他同学也纷纷表示,在这一周的时间里,他们看到了全新的“社工体系”,是平时在课堂上见不到的。
“其实所有的东西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在中国内地不同的省市地区也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正在发展当中。” 香港明爱青少年及社区服务总主任黎永开先生告诉同学们,“香港的社会工作也在发展和转变中,比如赛马会的资金之前倾向于用来盖楼但是近三年来有所改变,会拿出款项中的60%进行社会服务。”
在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宋安晨的笔记中,记者看到了“提供家的感觉,像家人一样”,“个案管理——不仅仅是个案”,“猫社工——治疗30岁以内的吸毒人士”等等。宋安晨说,从香港回校后她就要去家乡的社工单位实习,她会把此行学到的东西合理地运用到实习工作中去。
据人文学院分团委辅导员殷微微介绍,此次活动是人文学院和中华文化基金交流会合作举办,这也是学院首次大规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赴港研修学习。学院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将香港社会工作先进的理念和措施合理地借鉴到江西乃至全国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去。(图文/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