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江财记忆】张波:敬业博学 儒雅学者

    第一眼看到张波教授时,他满怀笑意,礼貌地同我们打招呼,我心里便浮现出三个字:读书人。随着交谈的深入,我们又感到,他亦是我有生以来亲眼所见第一位真正匹配得上这三个字的师者。

      “真的很谢谢你们,这么久了还记得我这位老人家。”初次见面,张波教授就两手作揖,连声道谢。不管论年龄,还是论资历,我们都算是小辈。对待小辈,张教授依然是以一种谦逊的态度。他的一言一行,都散发出读书人深厚学养,这种强大的气场,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学通过往——从“小报”到“校报”

  “学通社是锻炼人才,锻炼笔杆子的地方。” 张波教授刚刚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点明在学通社学习的重要性,“这笔杆子,到社会上,不管你是搞工的,还是搞文的,都非常重要,要拿得下来。尽管现在信息化了,但还是要有文字基础。所以你们要珍惜在学通的机会。”

  张波教授谈到校报发展历程,首先肯定了校报老师们的贡献之大:“校报的老师是很好的指导老师,学通社发展到现在,和校报的各位老师的栽培,应该说是密不可分的。”

  言谈之间,张波教授回忆起最初时的艰辛。“校报现在越办越好了。当时的我们,人数没有现在这么多,科技当然也没有这么发达,错误也是非常多的,所以我们部长都要亲自进行审核和校对。”“栏目也不是很多,排版也很粗糙,一个摄影,两个编辑。学生的稿子也很少,校报一开始是不定期的,后来才改成了旬报。现在就很好了,是‘大报’了。已经发展成壮大团结的社团,相比多年前社团的工作量,那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工作团,是远不能及的。”此外,张教授不忘初心,写下“小报不小  努力办”,咬咬牙,冲冲劲,就成功了。

学通发展——选细评,养学通人

  关于学通人的培养,张波教授严肃而温和地说:“选拔学通社的成员要很认真,选苗子,学习要好,要把握这个关,这是第一条;进来以后要经常开活动,活动是培养学通社成员的重要方式。开‘业务会’,要经常讲评一下好的稿子,谈一些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培养学习很重要,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是表扬,这个激励机制很重要,有好的稿子要拿出来念、传阅。”张波教授又忍不住笑着说:“那些人也很高兴哪,有的人甚至到毕业都保留着自己的稿子呢。”

  张教授还强调了领导班子的重要性:“学通社领导机构非常重要。历任学通社的负责人都很有出息,做出很大奉献。有的时候学习很紧张,别人在玩的时候,他们在写稿、采访等等,牺牲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可以说历任学通社的负责人都是功不可没的。”

灵魂碰撞——痴于纸媒,胸怀遗风

  张波教授与我们相谈甚欢,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淳朴、厚重感。仿佛一本简书,一幅随画,浅尝辄止,却又妙不可言。当我们谈到纸媒与新媒体的话题时,我更感觉同张波老先生相见恨晚。

  一直以来,我都是纸媒的痴迷者,酷爱纸媒的那种粗糙而不失柔和的触感,恬淡而不失秀雅的芳香。开合之间,便可流转于几个世界,参与了几段人生。

  新媒体虽然方便快捷,但门槛过低的阅读方式,却导致其内容逐渐低俗化、快餐化,有时反而有害。纸媒看似渐渐被取代,实际上它的根本并未动摇,依然是许多爱书人士的选择。

  张波教授告诉我们,在他读书的年代,大家都很爱书,也爱藏书。学生嘛,其实都很穷的,省吃俭用才能偶尔买一本书,小心翼翼的去阅读。很多书反复翻看了好多遍,也像刚买不久的新书一样平整。不像现在的很多人,爱看书但不爱书,很多书都是随意翻折,看完了就随手堆砌,一本新书很快就变得破旧了。

  聊着聊着,张波教授一时兴起,想让我们品读一下他所主编的诗词集——《烛光诗词集》。当场写了一封寄给熊燕春老师的信,方便我们之后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领取诗词集。至于近体诗词,我素来保有较大的兴趣。送走了张波老先生之后,我们迫不及待的赶到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一睹为快。诗词集采用的是古书设计,繁体字印刷,墨香扑鼻。书中所收录的大家手笔,也都朗朗上口,颇有些建安风骨,值得我们这些当代的执笔人,好好学习警醒一番。

  最后,老先生起身再次对我们鞠了一躬,说了声“谢谢你们”。一句简单的道谢,却能看出张教授怀揣的感恩之心,就这样,他以一个简单纯粹的长辈形象,刻入我的灵魂。

  张波教授渐行渐远,我深感时代造人,当下有着这般匠心的文人墨客,还有多少呢?希望我们这所谓垮掉的一代,能多些明白人抖擞精神,去开创属于我们的造化钟神秀。(文/朱婷  赖奕帆  韩家乐  洪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