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江财故事会】伯乐千里数华润,为有昔日恩师来

1977年,徐迟发表了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夜之间,"陈景润"这个名字在中华大地街知巷闻,家喻户晓。1973年,陈景润(1933-1996)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几百年数学界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陈氏定理"。他在198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2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国际上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数学研究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美国著名数学史家贝特曼这样评价他:"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的院士。"克拉达说:"华罗庚形成中国数学。"

华罗庚这个"超级"千里马是被一位大数学家熊庆来发现的。熊庆来(1893-1969),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他定义的一个"无穷级函数"在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如数学家许宝騄、段学夏、庄圻泰山,物理学家严济慈、赵忠尧、钱三强、赵九章,化学家柳大纲等都是他的学生。

1931年的一天,时任清华大学算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在《科学》杂志看到了华罗庚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而当时的华罗庚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跛小驹":他只读完初中,刚从瘟疫中逃生出来——瘸了一条腿。

1931年8月,熊庆来在清华大学热情地接待了满脸病容的华罗庚。一番交谈后,熊庆来决定全力帮助华"千里"。于是,华罗庚被聘担任清华大学算学系办公室助理员,每月工资为四十大洋,并允许他旁听大学的课程, 算学系的图书馆也由他管。第二年放暑假,华罗庚回家探亲。临别时,熊庆来怕华罗庚不回来了,特意叮嘱道:"你可一定要回来啊!别嫌这儿的钱少,以后会给你加的。"1933年,在熊庆来的大力推荐(和叶企孙的坚定支持)下,清华大学破天荒地聘用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为助教!1936年,在熊庆来等的大力支持下,华罗庚由清华派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度过了关键的两年:发表了15篇论文,其中关于高斯的一篇论文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1937年,华罗庚回到清华大学担任正教授。

1969年2月3日,熊庆来不幸去世。得知这一噩耗后,当时还是"专政对象"的华罗庚匆匆赶到了火葬场,翻遍了遮尸布,才找到骨瘦如柴的熊庆来遗体,不禁放声大哭!1978年,中国科学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隆重举行熊庆来教授骨灰安放仪式,华罗庚写下了《哭迪师》:恶莫恶过除根计,悲莫悲过不敢啼。尸体以入焚化间,谁是?翻遍盖面布,方得见遗容一面,骨架一层皮。往事滚滚来,如实又依稀……在华罗庚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放着一张熊庆来的照片:他生前一直都把恩师的照片放在自己的眼前!

1954年,华罗庚刚认识的陈景润绝对是一匹"病"马:这位厦门大学数学系的被北京四中退回厦门大学(讲课太差),在厦大图书馆工作。有一天,华罗庚来到厦大,偶然了解到陈景润的情况和他研究的数学课题,便破格将陈"千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亲自指导。这才有了后来名满天下的"陈景润"。

据华罗庚长子华俊东回忆:"‘文革’中,‘四人帮’派人做陈景润的工作,要他揭发爸爸(华罗庚)两个问题:一是爸爸剽窃了他的成果,二是爸爸压制年轻人。但陈景润始终坚持一句话:‘华罗庚从未剽窃过我的研究成果,我是华老的学生’。"

当华罗庚逝世的消息传来,陈景润悲痛万分,不停地说:"华老走了,支持我、爱护我的恩师走了……"此时,陈景润已久病缠身:吃饭穿衣都需要人帮助。但他在华罗庚四十分钟的追悼会上一直在坚持:始终站着,不断哭泣——感念恩师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文/张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