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南京大学教授周晓虹,国家社科基金会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刘少杰教授应邀莅临人文学院“丹井论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讲座”,分别作题为“江村调查:文化自觉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新形势下的空间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演讲。
当日下午,周晓虹在讲座中以我国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奠基人费孝通先生的经典名著《江村经济》为文本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费老一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孜孜以求精神。周晓虹教授从近代中国面对西学东渐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的高度,阐述了《江村经济》这一经典著作的重大地位。讲座始终围绕着“利奇之忧”这一问题意识来展开。他认为,利奇是著名的学者,他强调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包括现代文明。周晓虹教授认为,《江村经济》的创新恰巧就在这里,因为它超越了文野之分,体现了经济变迁与社会变迁的结合,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文化形态的多元性。尤为难得的是,费孝通先生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是田野调查“吴江现象”的核心部分。
周晓虹指出,尤其重要的是,二十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社会学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时代。此时,中国社会学人展现出群体性的崛起态势,具备了与国际学界进行对话的能力。费孝通先生便是这一群体的典型代表。费孝通先生不仅在当时很有影响,而且对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产生这一影响的根源是费孝通先生非常强调文化自觉。周晓虹教授强调,在费孝通先生的学术体系里,文化自觉的理念并非出现在上个世纪90年代,而是在建国前中就已经出现。周晓虹教授特别指出,就学术话语而言,《江村经济》的重大地位在于它具有浓厚的社会科学中国化色彩,对当代学界思考社会科学中国化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对深入思考适应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在报告会的总结中,学院院长尹忠海强调周晓虹教授的演讲反映了人生史与学术思想史相结合、宏观社会结构与学术文本相结合、个体命运与家国命运相结合、学人思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基本理路。
当日晚上,刘少杰教授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切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大家分析了空间不平衡问题。刘教授论述了社会学研究从结构论转向空间论的视野转变,主要表现为从内在结构转向外在现象、从共同本质转向多样差异、从普遍追求转向个性存在、从理性分析转向感性体验、从推进增长转向并存和谐。
刘少杰系统梳理了经典社会学家列斐伏尔、哈维为代表关于城市改造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吉登斯、布迪厄为代表具有一定微观性的空间权利和空间冲突理论,卡斯特为代表的网络空间理论。刘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他研究的北京新兴城区世纪城改造案例,提出空间矛盾更多表现在制度安排和设计上。他认为空间研究面越广,发现的问题越多。在研究中,只有深度、广度都具备的研究才能有利于思考正确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路径。
在讲座提问环节,刘少杰认为,尽管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区域、阶层、网络、观念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了部分空间矛盾,但是这是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正常现象,解决这些矛盾更需要师生们一起支持改革开放,成为改革开放的积极推动者。(文/俞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