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至20日,教育部组织了中国慕课宣传周活动,我校师生及时相关报道。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计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各教学学院组织开展了师生座谈会、学习交流会、微信群讨论会、分享学习心得体会等各类相关活动,师生对慕课教学反应良好。
思政课堂新突破
思政课是国内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为大班教学、单向传输多。思政课教师往往面临着出席率低、抬头率低的尴尬。借助互联网,思政慕课可以更有效地结合线上、线下教育,提高思政课的时代性和亲和力。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座谈会上,教学标兵舒前毅老师说,慕课的“短平快”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模式,对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庄秋菊老师说,就思政课而言,优质慕课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的地域限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对提升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了积极作用。与会学生也纷纷发表了看法,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管科172班高智杰同学认为,慕课打破了大学围墙,将成为思政工作的推动者。
教师授课新面貌
从各学院宣传周活动的反馈看,教师大都赞同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新形式。慕课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新阶段,形式新颖,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模式。慕课教学采用音、视、文、图等多种形式共同表达,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趣闻化,内容更加清晰、直观,课堂更有表现力,学生更有想象力,知识核心更有吸引力,老师更有感染力。
人文学院一位老师表示,慕课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教学边界,使教学内容更宽泛,有利于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能够瞬间完成知识传递与师生互动,实现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完美融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便捷。另外,慕课教学以精致化的教学视频为核心,既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要点,又能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更强的体会能力,仿佛身临其境。
金融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在微信群中进行有关MOOC建设的学习和讨论,大家惊叹于中国慕课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感受到慕课的迅速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感慨互联网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很多老师也表示,中国慕课使得大学之间的围墙被打破,教师也可以与更多同行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学生学习新机遇
“教室没有了围墙,知识回归到自然的海洋。”
“曾经在网上查看学习资料,偶然中发现了慕课,一发不可收拾,慕课吸引着我去看、去学,让我对课程又来更深的了解,慕课的作用不言而喻。”
“慕课真的非常棒,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平时上课遇到没听懂的知识,但又不好意思向老师询问,便回到寝室观看相关视频,反复重放来进行学习。”
大部分学生对慕课的反响热情,表示慕课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且十分便利。慕课具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想要学习什么,什么时间进行学习。同时,慕课也创造了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交流区,学生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自己的看法。慕课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其他名校的课程选择,就像金融171班刘浩然同学说道:“只要我们心存理想,尽管身不在未央湖畔、清华园中,却可以一样追求诗与远方。”
同时,很多参与中国慕课宣传周活动的学生也表示,仅凭兴趣去学习慕课是远远不够的,坚持才是帮助学习的重要法宝。慕课只是一个学习平台,最终的学习还是要靠学生自身,只有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慕课这一平台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通过慕课这样的平台,对培养学生自觉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习乐趣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些同学还对我校慕课教学的管理方式提出建议,比如慕课的学分考核方式应采取措施解决同学们为完成课程而刷视频的行为。
慕课建设新局面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建设录播室和出台管理制度,大力推进慕课建设。同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2015年以来,教务处按照“明确目标、择重支持、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思路全面开展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这些课程陆续在中国大学MOOC、超星和智慧树等平台上线运行。目前,学校拥有1门国家级慕课(《中国税制》)、18门省级慕课和35门校级慕课。
通过慕课周的宣传,学校建设慕课的氛围更加浓郁,老师申报慕课的积极性高涨。2018年学校拟立项1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截至4月20日,收到了31个课程教学团队的申请,课程内容广泛,包括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有特色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创新创业类课程、转型发展课程。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持续建设慕课。(文/教务处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