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点年级排名前2%,‘打败’了600多名同学!”国际学院2014级国际会计专业廖康宇同学表达了拿到“第二课堂”成绩单后的激动心情,“‘第二课堂’成绩单的推出,鼓励我们在专业课堂之外,不断拓展自我,锻炼综合素质,它反映了我们在校期间多元、全面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功能,经过三年的酝酿、研究、探索和推进,2017年底,学院98%的应届毕业生已成功获得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拿到了见证成长的“第二课堂”成绩单。一张小小的成绩单,折射出了学院在联动、引领、加速、记录四个维度所开展的各项工作。
“连接器”: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实现“三个课堂”联动
“‘第二课堂’的团学活动既要支撑‘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也要联通‘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因此,‘第二课堂’是一个起着核心作用的连接器。”国际学院党委书记涂艳说,早在2014年,国际学院已经开始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研究与探索,修改了学生培养方案,从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中拿出2个学分作为必修,修订《国际学院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实施办法》,以绩点数对应课程成绩,实现了以学分制统领“第二课堂”。为了激励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团学活动的积极性,除绩点外,学院还配套了“积分政策”,学生参与活动获得的积分,除了可以兑换校园文化产品、学业辅导等学生团队自主提供的服务,还可以兑换实习机会,“那些在校园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以获得更高的积分,在面试学院提供的实习岗位时更具优势。”以此,联通了“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让学生在“三个课堂”的联动中变被动参与为主动成长。
“牛鼻子”: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引领团学工作改革
在学分制实施之初,学院活动无论大小,都成为了广大学生热捧的“香饽饽”,精品活动常常出现一座难求的情况,“老师,能不能帮我们换一个大的场地,报名同学太多了!”一时间成为了学生干部们“幸福的烦恼”。在“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促进下,学院团学工作改革势在必行,学院通过进一步整合党团、教务、涉外的优质资源,引入校友、企业等外部力量,将学院的团学活动进行了“供给侧改革”,经过科学的规划,将最好的活动载体,精心策划后将有梯度、分层次、高品质的活动提供给广大学生,明确了学院“立品引领”、“厚学博览”“开放创新”“爱国弘志”四维活动格局,力争培养“立品、厚学、开放、爱国”的国际化人才。
“驱动器”: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加速学院信息化建设
“不管是学分制的统领还是精品化的改革,都需要突破技术的‘天花板’。”国际学院党委副书记夏贤锋介绍了突破技术瓶颈的尝试与摸索。为了解决人工统计数据大、易出错等问题,学院不断放眼全国,寻找成熟的、理念匹配的技术系统。经过前期的了解和洽谈,2015年1月,国际学院正式引入PU(Pocket University口袋校园)平台,将团学活动的数据统计带入了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学院依托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自主研发了“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助手”学生成长服务平台,将“第二课堂”的荣誉录入与学院奖学金申报、学生信用信息采集等多项工作相结合,学生只需要一次提交,减少了重复申报的负担,提高了学生满意度和学院整体工作效能。“用我们自己的平台,杜绝了用户信息泄露的隐患,通过与学校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信息的联通,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
“记录仪”:以“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学生大学记忆
“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始终坚持‘终身服务体系’,”国际学院院长杨慧说,“在校培养、就业帮助、后续服务缺一不可,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的个性化生成,学生不仅可以领到属于自己的成绩单,即使毕业之后,仍然可以在校友的个人专属页面查看,代表了学院将为同学保存大学记忆的真诚心意。”学生通过自主提交与勾选,系统生成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担任过的职务、参加过的课外活动、获得过的荣誉奖励以及能力提升的不同维度,成为了学生私人定制的大学记忆“记录仪”。(图文/廖春妍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