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践发展永无穷期,党建探索永无止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深刻认识政党定位后作出的新的战略决策,是一次党建观念、工作作风、活动方式的系统变革。在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责任更重、任务更紧、意义更深远。如何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校党委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根本原则,把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作为基本目标,把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作为内在要求,围绕“保方向、凝人心、强基础、重作风、严要求”的党建工作思路,强化“一核两基三创五评”工作机制和措施,坚持以党委领导为核心统领大局,大力加强校属单位党组织保障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组织部、宣传部联合推出系列报道,将从抓党建责任的落实、抓基层组织的政治引领等方面,展示江西财经大学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喜迎党的十九大。
学科团队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主题之一,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围绕这个主题来抓,为学科团队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近年来,信息管理学院党委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科团队建设中的作用,在“结合” 上下功夫, 在“ 渗透” 上做文章, 在“ 服务” 上作保证, 通过创新党组织机制与活动方式、在学科团队中设立党小组,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学科团队中党员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模范表率作用,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探索创新,为学院事业发展凝聚起强大动力。
以党建为保障,落实科研团队与学术科研对接,服务科学研究
学院依托现有的学科平台建立了八个科研团队,在八个科研团队中分别建立了党小组,安排党员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作为党小组组长,每周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所有新进教师都第一时间融入到学科团队中,通过五个“一”(一次团队讨论、一次专家讲学、一次学术会议、一个交流平台、一次近郊活动)充分实现“传帮带”的作用,在推动了学院学科与科研方向的凝练、顶尖科研成果的孵化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学院国家课题立项总数在全校率先突破100项大关,管理决策团队的乐琦博士入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经济管理与定量分析团队杨明华博士在著名权威A+期刊《中国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
以党建为保障,落实科研团队与人才培养对接,服务人才培养
科研团队在党员同志的带领下,积极指导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参与学科专业竞赛、开展学生科学研究、指导学生考研、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服务学生就业。电子商务团队的狄国强教授坚持指导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指导的学生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天梯赛二等奖、2016年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大赛一等奖等;图像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的方玉明教授每周固定时间与学生在团队研讨交流,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赛、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大赛等学生竞赛,获多个奖项,指导学生发表了高质量论文。
以党建为保障,落实科研团队与服务地方社会对接,服务地方经济
学院党委顶层设计学院科学研究工作,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主动实践科技创新,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推进学院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将产、学、研各个环节有效融合。目前,在党组织的推动的党员同志的组织下,学院与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科骏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先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了全方位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图像处理与智能信息处理创新团队的袁非牛教授担任南昌洪城特聘专家,协助青岛兰信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科泰华软件有限公司成功开发3D人体器官建模系统、自助身份证拍照机,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工程团队的万征教授与“江西创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设计和开发了智慧教室、智慧酒店等适用于多个行业和应用领域的物联网产品。
学院以党建促学科,以学科承党建。学院党组织为科研团队建设提供政治保证,发挥着引领作用、协调作用,营造了团结协作学科团队文化,为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职能保驾护航,推动学院事业科学发展。(文/邹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