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矫芙蓉,女 ,1972年生于辽宁沈阳。2006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现就职于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长期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及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展览,二十余幅油画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一打开矫芙蓉的Artand主页,便可以看到一张照片。矫芙蓉戴着帽子,面带微笑,阳光从斜后方照过来。这张照片会让人立刻想到“岁月静好”四个字。
艺术是什么?
艺术是信念!
是颠覆!
是坚持!
艺术是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艺术是生命的轨迹!
是思维的形式转换!
美是视觉惯性!
是一种大众认可!
美更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一种审美深度!
美来自视觉,
更来自心灵。
美是一种直觉,
一种感受,
一种心灵的旅行。
艺术是美的一种呈现方式,
一种表达途径,
艺术的美来自视觉与心灵的触碰,
来自一种信念的执着与感动。
-----矫芙蓉
艺术的“吹毛求疵 ”生活的不拘小节
在艺术上,矫芙蓉可以说是一个“斤斤计较”、“追求极致”的人,这种极致不光体现在画出那种具有标志性的黄色上面,更体现在作品的诸多细节上。画细节是很累的,但再累她也要画上去,她说“因为这是画面需要的,要是没有这些首饰就不合适,感觉就不对”。一切都要做到“刚刚好”,色彩要刚刚好,五官的大小、红晕也要刚刚好,装饰性的东西,如耳环、眼镜、项链等都要刚刚好,“你觉得刚刚好的时候就是最合适的时候”,这时候看“才会觉得舒服,所有的东西一定是协调的”。
在生活上,矫芙蓉则说自己是一个很简单、很随性的人:能和学生打成一片、跟自己的女儿是好朋友、爱笑,课堂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她可以分得很清。但真的能将艺术与生活完全隔离开来吗?并非如此。对艺术的要求和对生活的要求可以截然不同,但艺术作品却无法与现实生活脱轨。在不同的阶段,她笔下的作品也不一样。10年前她刚从大学里出来,还延续着学生时代创作的激情,作品很单纯。到了2012年至2013年,她陷入了矛盾与迷茫,所画的是“正常人很难接受的东西”,虽然也是肖像,但和现在的风格大相迥异,脸上五官突出,尤其是眼睛,瞳孔睁得大大的,多看便觉有些恐怖,人脸也有各种颜色,红色的、紫色的、绿色的……到了现在,从“胖娃娃”的作品中人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富足和喜乐,她解释道,是因为现在生活比较安逸,没那么多压力,所以作品呈现出的东西也就不一样了。“从画了胖娃娃之后我自己也快乐了很多”。这份快乐通过矫芙蓉的画笔描绘出来,进入到其他人的视野中,也带给了其他人快乐和满足。
肖像世界 他者的性情
面孔,千万张面孔构成了我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视觉识别图景。肖像,这个描绘着众多面孔的“他者”世界,则是我们体会这个社会“他者”乃至“他者之他者”的幽径。在矫芙蓉的一篇文章里,她这样写道:“我想最初我接触肖像绘画和其他中国人一样,始见于儿时大人手上报端的漫画、墙贴年画、街头巷尾的宣传画,当然后来小学课本上各式各样的人物图片是天天要端详的,看得很仔细,一招一式企图刻录下来, 姿态表情总免不了让我浮想联翩,我凭着儿童稚嫩的心去想象着图画中似曾相识的世界……”
他者的性情——是芙蓉肖像画的符号。在众多的肖像组画中,她在构图选择上,选用肩部以上的头颈正面作为图像传达的主题,面部占掉了大面积的画幅,仿佛面部的边缘不在画幅结束,而是在画幅的边缘开始延伸,艺术家的创作就尽量摆脱重肌理与玩味技法的藩篱,带着印象绘画的气息将光影中肖像性情传输直逼面孔的核心——眼神,作品形象以收敛的眼睛造型用专注而丰富的交流方式在不断绵延而柔和的色彩包裹下传输着凝重而深邃的情感符号,这样的书写方式里,带着含蓄的叙事结构,观者可以感受到弥漫在画幅和感知世界的气息和味道,那不仅仅是视觉的,是你我众多感觉神经,如同婴孩惺忪的刚睁开的眼睛看到的母亲的脸,模糊却有深刻印记,嗅觉展开了,弥漫在真实与虚幻间,触觉展开了,每一个毛孔都在等待着最深情的触碰,你渴望沟通,话语在脑际不断的翻滚,到唇边,不可一语道破。
画者从心 动人心弦
我们陶醉在肖像世界朦胧与清晰的美中,不断追寻着画家与他者之间的千丝万缕联系。矫芙蓉独立的肖像作品往往打动人的,是那些起源于俗世,却淡然消逝在云淡风清的记忆符号。肖像的情感在这个各种风格并序的画坛里,她的作品只是在叙述着最个人的肖像意义,却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姿态给人以视觉印记。
艺术家呈现的每一张脸,都是她本人,又都仿佛是某种母性的诉求,你凝视与否,投射着不可回避的人文观照,在这样的肖像世界里,重新审视着我们对于孤独的情感与交流的渴望。 (文/林新 刘涵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