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我们想到极地,或是对高磁纬地区上空的绚丽极光的向往,或是为那千奇百态的神奇物种的称奇,亦或是对骤变的极地气候的惊叹。然而,9月19日下午在蛟桥园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的102室,我校招生就业处大学生职业发展促进中心邀请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闫巩固博士却让江财学子们领略到极地不一样的色彩。作为南极科考“心理考官”、“心理看门人”的闫巩固博士曾随国家科考队亲赴南极和北极进行科学考察,他结合自身的经历,与在座的同学们分享了他在极地的所见、所做、所悟。
极地的征程妙不可言
犹如一位艺术家,闫巩固博士从“认识南、北极”、“南北极亲历”、“极地心理”、“极地收获”四大方面向同学们展示了极地这一神奇美妙的画卷。结合图片,他生动介绍了南极的动植物与地质景观,如:海豹、企鹅、贼鸥、水晶石、蓝冰山、晚霞等。
在分享中,闫博士对极地的动植物们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他以一只能够360度旋转脖颈的南极王企鹅为例揭示了企鹅特别的生理结构;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企鹅“一夫一妻制”的恋爱关系和贼鸥的亲子关系,揭示了动物界中同样深厚的血缘纽带。这是对于人生经历的感受,也是对生命生活的感知与尊重。
极地的征途披荆斩棘
一次南极之旅,或许需要等待半月,可能会遇上瞬息万变的气候风暴,也可能要和猛兽凶禽斗智斗勇。密闭的ICE冰窖让人感到窒息的恐惧,骤低的温度让人望而却步,停滞不前。闫博士介绍说,在南极,吃饭睡觉是首先困扰队员的问题。度夏的时候,在阳光下,人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不会感觉到疲乏,工作时间长,睡眠时间短,等到疲乏的时候才休息,这样正常的作息会被打乱。除此之外,在南极,饮食很单调,没有新鲜蔬菜水果,因为天天吃肉而缺乏维生素,队员们常会有溃疡等症状出现。
而在心理方面,南极越冬队员在极端气候环境的影响下,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闫博士在对这些情况进行了系统实验和调查研究后,写下了20余万字的观察记录,为队员们的心理辅导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料。他认为,极地是检测一个真我的最佳环境,它可以鉴别出你是勇者还是懦夫。就像唱片有AB面,极地也在挑动着人性的正反面。极地的冰区就像一面面透彻的明镜,审视着踏上这片净土的每一个人,它让弱者弯腰后退,却让勇士更加所向披靡。
极地的环保需要重视
全球气候变暖对极地不可避免带来了破坏,曾经冰川覆盖的冰帽,而今已经裸露出黑色的岩石。就如闫博士所说,第一次去科林斯冰帽,皑皑的白雪像是画了精致妆容的少女。而当他第三次再去,发现那里已经融化了很多,像是少女卸下了美丽的妆容。面对这样强烈的反差,闫巩固博士感到很震撼。他说,在这种自然变化的强烈对比面前,环保也成为我们人类自然而然的选择和行动。
素有“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之称的南极,拥有着一个独特又脆弱的生态系统,全年才生长大约0.1毫米的地衣,薄薄的苔藓植物等。面对如此脆弱的生态,南极大陆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科考队都严格地规定垃圾的处理问题。闫博士介绍说,每一个科考队员在进行户外工作时都将产生的垃圾放进口袋里,带回科考站,再统一将垃圾分类处理运出南极大陆。中国南极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除了脚印,不留下任何东西;除了记忆,不带走任何东西。”
闫博士用自己充满感悟诗篇《南极是什么》结束了这一次的分享。闫巩固博士的讲座让同学们从各个角度体会到极地的美丽与现实,了解到作为一名南极科考人员的艰辛与顽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书本上的理论永远都没有实践来得铿锵有力,这大概是为什么闫博士的讲座能如此扣人心弦的原因吧。皑皑白雪上深浅不一的脚印,印证了一段段传奇,一次次挑战。脚步还在延续,闫博士的旅程还在继续。(文/李晶晶、李楠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