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3 00:00:00
来源:home

“在座的同学有多少写过词呢?”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一场题为“词乐、词谱与词的唱诵”的学术报告在人文学院展开。11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朱惠国教授应邀来人文学院讲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师生聆听了报告。
朱惠国教授思路清晰地把讲座内容分为关于词的问题、有关词乐的问题、声诗、泛声与词的定型以及歌诗之法与歌词之法、现代词的唱诵等五个部分。
谈到词,朱教授首先问了同学们上面的问题,接着,他对比港澳和大陆在词的创作和研究上的区别。他说,词是一门实践性的学问。在大陆地区,现在研究词的水平高,但是创作不多;而在港澳地区,导师对词进行分析后就要求学生写词。“词是能唱的啊。词的全称叫曲子词,它是以音乐与长短句、歌词之法的结合作为产生标志的。”说到词乐,朱教授梳理了词与音乐的关系。他说,词是配合燕乐而唱的歌词。“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宴乐,即与词搭配的燕乐。因此,宴乐乃雅俗共赏、华夷合奏而成的一种音乐。但是现代,真正的词文化保存较难,很多人写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词。他认为,人们应该多研究《碎金词谱》的音律,以找到最接近宋人的词谱。借此,朱教授总结道“词可唱,但现在唱法应讨论;词不可吟,最初也不存在吟诵问题。”
接着,学生问道如今词的普及与开发问题,朱教授认为,由于词是一种文学作品,因此全社会普及有些困难,但是大学生可以多交流。要开发,就要宣传,但现在的问题是懂音乐同时懂词的人不多。“我们期待下一个姜夔的出现。”朱教授以这一句话结束了报告。
朱惠国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词学》主编,兼任多个学会副会长,近年主要从事晚清、民国词的研究。所著《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获第五届“夏承焘词学奖”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论文数十篇。(文/人文学院 杨杰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