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 国梦是中国教育振兴的梦,也是教师实现教育理想的梦,也是每个江财人的梦。在江西财经大学色彩斑斓的中国梦中,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激情,有推进国际化 办学的信心,有进一步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期许,也有对自身美好生活的渴望……。新闻网推出“江财助力中国梦”系列,展示校属各单位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让我们共同创造江财美好未来,在师生中传递正能量,以内涵建设为中心,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6月1日,校体育馆,全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比赛现场,软通学院“基于3G/4G通信的多旋翼无人机”展示引起了观众的阵阵掌声;6月2日,南大图书馆, 全省计算机作品大赛,软通学院的“基于WI-FI智能家居安全控制系统”答辩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从4月到6月,软通学子频频出现于各类学科竞赛,如全 省ERP沙盘模拟经营技能赛、全国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省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比赛、全省计算机作品大赛、全省电子设计与制作大赛等等,同学们以出 色的表现在各类比赛中名列前茅,以科技创新精神助力软通梦想。
学院在“六进楼栋”工作中,重点抓好课外科技进楼栋示范点建设。五年来,学院积 极鼓励、督促、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其目的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同时,学院就如何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较深的思考和探索,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挑战杯项目认证会
软通方直班开班典礼
北京用友王文京为软通学院题字
软通学子参加2013年江西省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
软通学子参加第八届沙盘模拟大赛
软通卓越班开班典礼合影
加强宣传引导 增强科技创新动力
针对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学院积极尝试通过博士讲台、专家讲座、名师讲坛、院学术 节等渠道,做好引导和宣传工作,解读学校、学院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定的支持和保障政策,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培养、自我完善中承担的 功能和所起的作用,让广大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在行动上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引导,大大地提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学生科研课题立项数年年上升。
加强资源整合 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必须以学院的实验室以及实训中心为依托。为此,学院针对 不同专业需求,建立5个工作室,将教学、研究、实践、实训融为一体;依托工作室组建学生科研团队,吸纳优秀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同时,在已有ERP协会的基 础上,成立电子设计协会、手机软件设计协会、电子竞技社团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生社团,建立社管委组织,让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骨干学生担任干部。此外,学院专门 开辟紫电工作室,配备有单片机、DSP、FPGA、PLC 等开发平台和专业实验设备,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每年都有三、四十名同学在紫电工作室进行科学研究和比赛训练,逐渐成为学生科技创新 的孵化基地。
此外,根据各大科技竞赛的需要,学院还专门指派专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进行指导,同时一些实验室也积极为学生开放,搭建创新所必需的平台环境。
创新培养模式 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为培养出专业技能过硬,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人才,学院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在2009级学生中重点强化实习实训环节,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学院先后和厦门中软、北京用友、文思海辉、深圳中控、工信部下属蓝桥等公司签订实践教 学基地合作协议,每位同学必须达到3-6个月的实训要求,使实训和就业无缝对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学院和深圳方直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 2010级学生中设立定制培养的“方直班”,院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展课题调研。学院利用软件工程专业获批江 西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契机,在2011级学生中成立精英培养的“卓越班”,采用工作室项目牵引式教学模式,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院还结合学校 财经特色和社会人才需求,将学生分为“金融,会计,卓越工程师和企业信息管理”四个方向,努力培养复合人才。学院坚持用创新提升品牌,用价值统一思想,从 新生入学开始,分年级、分专业进行有效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强化保障机制 鼓励师生参与热情
学院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奖励办法》,完善科研奖励制度,筹措配套和奖励资 金,鼓励师生的科研工作,加大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学生和指导有力教师的宣传和表彰力度。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学院既对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进行表 彰激励,同时也对教师平时所做的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并作为其晋升、评优评奖的条件之一。奖励办法中规定,对在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中获得优 异成绩的学生,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过程中加大优先考虑的力度,使这些学生能够在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持续潜心开展项目研究。同时, 为了普及科技创新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也不断加大经费配套投入。(图文/软件与通信工程学院 编辑/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