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专题报道

家书留作相思念,红色基因代代传:“国家安全,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

 

 

吉安自古人杰地灵,民风淳厚,这里孕育了以“追求一流、坚守气节”为精髓、以“放眼天下、崇文重教、传扬家风、团结拼搏、忠义报国”为行为特质的庐陵文化。1927年,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锻造了“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吉安被誉为“红色摇篮”,也养育了一大批心怀家国的庐陵儿女。

仰不愧天,位卑愿以身报国

“我们两个人的家庭只是小家,唯有国家安全,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想到我们守护的人民之中也有你,战场对我来说也没有那么可怕了。我们是一定要和敌人战斗到底的……但我必会保重自身。你在家中操持家事,只望你平安健康,切勿担忧。”7月27日,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入党积极分子小组来到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梁兆康家中,读到了这封六十余年前他于战场上寄给妻子胡春玉的家书。

梁兆康,1928年8月吉安市泰和县人。父亲早逝,母亲离他而去,亦无亲眷收留,梁兆康对于幼年的模糊的记忆不是父母家人的关怀和呵护,而是南方小城乡亲们家中的热饭和棉衣。接受过大家的帮助,也经历过流落街头的生活,他就是这样艰难长大的。生于此,长与此,尽管没有接受过教育,但别人给予他的温暖让他知道,国家对于他这样身在底层的人来说有多么重要。1950年梁兆康加入抗美援朝志愿军,在部队内入团、入党。从大字不识、沉默寡言的普通哨兵,到一个努力学习、团结战友的班长,战场上的炮火让他更冷静、更坚毅。

山林未启,而今迈步从头越

“春玉,一直并肩作战的好兄弟离开了我们,我们都很难受。炮火无情,活着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战争之中,生命的消失都在一瞬间。梁兆康老人告诉来访的同学们,战后掩埋战友都很难找到完整的尸体,他在战场上也数次中弹。但是,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没有让他成为冷漠的人,他更热爱生活、热爱身边的战友、热爱这个伟大的祖国,并将这种热爱化为守护祖国的坚定和忠诚。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无论是泼水成冰的严冬还是湿热难耐的夏天,为了鸭绿江对岸的祖国,与自己的战友一起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抗敌——尽管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了,但那时的热血沸腾,哪怕他老了之后回想起,都是满脸的自豪。

参军对于梁兆康而言不仅是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锻炼成长在部队领导把他放到军官学校念书。在这一年的时间里,他拼命学习,想把以前飘零在小县城街头食不果腹时不能念书而错过的时间都补回来。没有人能真正感受到,从前目不识丁的他能写信、看报纸时,有多么开心满足。“春玉,这是一封出自我手、未由别人代笔的书信。生在我们的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我相信这样的国家绝对不会失败,相信很快我就能回家和你团聚。”

故乡月明,枕下终夜是江声

没有悲壮凄婉的转折,没有血泪斑斑的离别艰苦的战争生活终于停止梁兆康放弃留在大城市的机会,对他来说,清晨唱响的渔歌、田垄上劳作的岁月和家中等候的亲人,已经胜过世间万千风景。在战争结束的第二年,梁兆康坐上回家的火车回到这座生他养他的南方小城。“很多一起去的同志都没有从战场上回来,我们活着的人绝对不能浪费生命。”参与活动的同学们了解到,退伍之后的梁兆康在当地邮局任职,工作上态度认真、兢兢业业,生活中亦平易近人、热心友好。他在七月流火里为需要帮助的乡邻完成农活,也曾在三九寒冬救过失足落水的孕妇。梁兆康的女儿告诉我们:“小时候家门口有一颗很大的红五星,大厅的墙上贴满了爸爸的的各种奖状,我数过,有三十多张。爸爸的人生艰辛坎坷,但他在峥嵘岁月里是英雄,在受苦受难的日子里也是真汉子。在我的记忆中,他是杰出的工作者,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生活中乐于助人的大好人。”

拿上刀枪,在战场上保卫祖国是义务;复员返乡,于岗位上恪尽职守也是义务。“我入党的时候,学校的老师告诉我,共产党员坚守纪律,为人民奉献、为社会奉献、为国家奉献。”梁兆康以自己的行动,传递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也为新一代青年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文/经济学院 欧阳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