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家乡致力于佛崖底村的扶贫工作,四十多年来我从未后悔过。”7月25日,金融学院暑期下乡志愿服务队来到山西长治黎城县佛崖底村,这是当地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贾宝庆向同学们介绍村里扶贫工作时,解答同学们关于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的问题说的一段话。
贾宝庆作为当年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身负佛崖底村老少们的众望,据贾书记说,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习武家庭,祖祖辈辈都是村民们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年轻的时候也曾不满家乡的落后,但每逢过年团圆之际,心中忆起的都是佛崖底村父老乡亲们对他们家人尊敬而温暖的场景。“当时也没想过自己行不行的问题,就觉得我是佛崖底村的一份子,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人,为了村子的明天我应该帮忙出力,身上也更有着这份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因此贾宝庆毅然决然的决定扎根佛崖底村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脱贫之路。
佛崖底村是山西省的贫困村,全村仅有200余人,该村为三县两省交界处,地处两山夹一沟的河道北面,雨季河水经常泛滥,因此二十年前的佛崖底村是周边出了名的“鬼见愁村”。各级政府曾一拨又一拨给钱给物,但始终没能拔掉穷根。贾宝庆从小在佛崖底村生活,他对佛崖底村的贫困现状和发展方向有独到的看法。“刚开始接触管理事务时总是胸有千万壑,脚下行一步,”贾宝庆回忆自己刚在村里担任村干部时困难重重,“村内老年人众多,且多为贫困户,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年轻力量大多外出打工,佛崖底村的建设和教育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由于村里不能吸收外来收入,脱贫工作难以继续下去。”
佛崖底村扶贫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离不开贾宝庆对创造产业和贫困扶持的贡献。针对村内贫困户,贾宝庆积极为他们寻找相关扶贫政策,鼓励贫困家庭将存款投资于优惠项目,如农商行的扶贫贷款和贫困户再就业政策等。同时创造村内自主产业,近年来在佛崖底村选址建设扶贫产业香菇、玉米、核桃、小米等多块种植园,申报产业扶贫资金派发股金给贫困户入股,为精准扶贫提供产业支持。
在佛崖底村村民心中,贾宝庆是他们脱贫路上的指路明灯,是贾宝庆帮助佛崖底村民得到扶贫补助和合资产业收入。不懂发展规划,他找专业人员为佛崖底村按照城区先进的标准设计了规划图,把全村散落在山坡圪梁上的59户、220口人整体搬迁到村里较为平整的土地上。村民贾中庆说:“当时家里穷,几分薄田还经常遭灾,连口粮都不够,是保庆给我们拉回来砖、石子、水泥,让我们盖起了新房。没有他,我们就没有现在的房子住!”在贾保庆的精心打算和帮助下,仅两年时间佛崖底村就变为街道整齐、房屋一体、焕然一新的新村。没有资金,他自掏腰包,几年时间,打坝、打井、修路、农网改造、安路灯、安闭路电视、修佛庙、建养鱼池、种植核桃林……贾保庆把多年包工程、搞建筑的一千多万元全部投入了家乡建设。2006年,他第二次为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新建了两栋住宅楼。村民贾关贤动情地说,“我们住在山里吃的是自家种的天然蔬菜,享受的是多氧无污染的空气,住的是城里人的楼房。我要给保庆点一万个赞!”
采访最后,贾宝庆带着学院下乡队伍前往村民家中调查,路上家家户户都主动向贾书记问好,看到乡亲们的情况越来越好,贾宝庆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佛崖底是我的根。‘猫狗护家,好汉护村’,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的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我们此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贾书记这质朴而又包含深情的一席话。
最后贾书记借三下乡的机会向金融学院的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三下乡活动是培养人才的第二课堂,当代青年通过下乡要懂得感恩成长、奉献自我、回报社会。我希望你们在基层生活中体会到谦虚务实、真诚饱满,尽自己所能地奉献民众、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文/金融学院 郑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