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江村稻蛙生态田里一望无际,齐刷刷的长着绿绿的叶,在稻田边拂手而过,惊得绿色、青色和灰色的青蛙跳入水中,响起清脆的“扑通”声。绿油油的水稻,绿得可爱,香气袭人;藏在稻田的青蛙,活蹦乱跳,扰得水稻微微起舞。整齐排列的稻子长势喜人,微风一吹,绿色的稻浪轻翻似水。丰收的景象,就在农民眼前。
7月24日江西财经大学国情社情观察团前往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沂江村进行新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实地了解新农村生态经济建设情况,学习生态经济建设经验。
稻香蛙鸣里说丰年
沂江村共有60亩的稻蛙生产基地。据了解,稻蛙生产是沂江村新引进的绿色生产方式,采取人工种植养殖的方式,不施化肥,不用农药,青蛙吃掉稻田害虫,蛙粪回田。在保证水稻产量不降低的同时,通过提升水稻、青蛙品质来增加效益,实现了“粮渔多赢”的最佳效果。稻蛙生产基地负责人告诉观察团成员们,沂江村稻蛙生产就是“以稻养蛙,以蛙护稻,稻蛙共生”,既可得金山银山,提高收益,又可以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
在稻蛙生态基地旁有个写着“沂江村蔬菜生产基地”字样的指示牌,为何在稻蛙生产基地旁放置一个蔬菜生产基地的牌子呢?面对观察团成员的疑问,村干部解释说:“这里原本是韭菜生产地,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益,改成了稻蛙生态基地。”
村干部和生产基地负责人带领着观察团成员们走过稻田田埂,新颖的生产方式和农村的顺应自然生态环境令成员们不断发出感叹:“在这里真是应了‘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的乡村惬意。”
公司+合作社+农户
走进生态基地的值班室,“淦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沂江村农业合作社”的牌子引人起观察团成员的注意。生产基地负责人介绍到,稻蛙生产基地由“公司+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形式,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销售、合作社组织人力和资金、农户提供劳动力。“这解决了当地一定的就业问题,农民学到技术后还能够创业发家致富,今年预估能够创收每亩纯经济效益2万元,是以前双季稻的3倍之多。”谈到农民的收入,村干部们不由得笑了起来,脸上透露着收获的喜悦与成就感。
顶着烈阳,稻蛙生产基地旁的池塘水草满塘,热气腾腾,“这是稻蛙基地的蓄水池,沂江这里地表水少,容易干旱,这里都是给青蛙准备的。”负责人指着蓄水池介绍到。
漫山遍野的希望树
在对稻蛙生态基地有一定了解之后,沂江村村干部带领着观察团来到沂江村枳壳树基地。据悉基地在今年建立,是村里的扶贫工程之一,贫困户有劳动能力的提供劳动力,没有劳动能力的由干部、党员帮扶,获取分红,为贫困户创收。半米高的枳壳树如盘山公路般环绕红壤山,嫩叶翠绿欲滴,纤细的树干在微风中轻轻摇摆。“五年后这里将能够作为新干的一个旅游区,那时候我会每天在这里跑步。”村综治办主任自豪地说,眼中充满期待。
当被问到村干部的工作时,沂江村村综治办主任说:“基层干部很辛苦,得执行好上级的政策,得跟群众理清道理。我们村支书晚上睡觉都睡不着,都想着怎么扶贫,怎么脱贫。”主任一番话让成员们体会到基层干部工作的艰苦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颗火热的心。
走进稻香农村,观察团用心调研新农村的生态经济,探索乡村扶贫路。中国的农村需要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观察团成员郭家豪不禁感叹道:“农村是国家的最基层,走进中国乡村,探寻生态经济发展和扶贫之路,越发感受到在乡村发展中,远见卓识的规划、敢想敢为的精神和优秀的领头人,是发展基层的必备要素”。(文/曾亮 编辑/吴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