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专题报道

江财学子走进乡村祠堂,体味农耕文化



看过城上桃花,溧江油菜花,一路往南就到了新干的南大门——“梦里水乡”沂江乡。7月20日,江西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国情社情观察团前往江西省新干县沂江乡浒岗水背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主要参观沂江乡习氏宗祠、农耕文化站和静安古寺,深入了解宗祠和农耕文化。

走进宗祠,体味姓氏文化

水背村152户都是习氏族人。据村中老人谈到,水背习氏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家族颇有渊源,来源于同一家族。习氏宗祠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古宗祠,前几年经过翻修,重新焕发光芒,红墙绿瓦,祠堂前的池塘泛着青萍,池塘中的因水浸泡而乌黑的水车在阳光下反着绿光,门口由青石板垒积而成,门前雕刻的两口石狮子栩栩如生,宗祠内是两根青色石柱,据说与古宗祠年龄一致,诉说着古宗祠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后面部分是沂江乡农耕文化站,保留了大量古老农家耕作工具和古代近代农村生活用品。

步入宗祠,浓厚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便深深感染观察团成员们,乡干部和守护的阿姨热情地带领着成员们参观。乡干部杨剑雄向成员们介绍说,新农村建设以来,水背村通了马路,建了房屋,人丁兴旺,前几年大家集资翻修了祠堂,大家都希望以后这里发展的更好。



梦里老家,记住乡愁

在宗祠后部是沂江乡农耕文化站,陈列着古近代农村生活与耕作工具:有菜架、木质床、风车、石磨、织布机等古风古韵的工具,也有近代色彩的“四大件”,自行车、黑白电视机、收音机、缝纫机。从反映“吃穿住行”到“耕作劳动”,各种生活用具、耕作用具应有尽有,排列有致。

据了解,文化站中的展品是新农村建设村民搬家时自愿收集起来的。工作人员告诉成员们,因为村子里外出务工的人很多,当初建立文化站的初衷是让年轻人出去之前来这里看看,记住家乡,记住乡愁。通过泛黄的老“器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厚重的农耕文化和剪不断的乡村情结。

在这个环节中,成员们还与带队的乡干部一次打糍粑,拿起木槌,锤了起来,木槌上下舞动,刚开始大家动作有些出入,经过工作人员的讲解与示范,最后配合默契,动作错落有致,大家洋溢着笑容,享受劳动的乐趣。



走入古寺,寻访乡村古建筑

在乡村干部的带领下,观察团成员来到了沂江大山中的古寺——静安古寺。静安古寺建于宋元时期,距今有九百年历史,因寺中一百年牡丹又得名牡丹寺。静安古寺环境幽静,周围绿树成荫,大雄宝殿巍立在山体中央,红砖黛瓦,古朴庄重。

走进寺庙,寺中禅师带领着成员参观寺庙建筑和山中的古泉水,向成员讲解静安寺的历史渊源、佛家文化,对成员们提出克己待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为国家做贡献的愿望。

透过农村宗祠、农耕用具和古建筑的面纱,观察团成员们瞧见了厚重的农村宗祠、农耕和建筑文化。正如观察团成员孟健所说:“中国人的根源在乡村,乡村文化流传至今,仍然没改它的自然亲民,在这里有种家的归属感。”(文/曾亮    编辑/吴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