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桂荷发副院长在他的办公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桂副院长刚刚获得“五四青年”的光荣称号,我们原想请他谈谈对此的感想,但他却委婉地拒绝了。无奈的我们只能从他简单的申报材料中了解到一些情况。
桂荷发,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院副院长。近几年来,他共开设本科、研究生课程8门,发表论文计27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13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个;公开出版了专著或译著:《开放式基金投资与管理实务》,《技术分析A-Z》,《金融集团的发展与监管》。
采访伊始,他就向我们询问学生对于金融实验室的了解情况。当他得知同学们对此还不是很了解时,就嘱咐我们一定要向同学们大力宣传,让大家更好地利用这项教学资源。
以下是我们对桂副院长的采访:(“记者”简称“记”,“桂副院长”简称“师”)
记:您近年来曾在《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近20多篇论文。作为一名学者,您保持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
师: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有着无尽的吸引力,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提出“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金融学院要成为全国一流的金融强院,提高科研水平至关重要。全院上下都在为此努力,我也不例外。
记:您在证券投资学的课上,曾要求学生翻译巴菲特的《致股东一封信》,长达30多页。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您不认为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翻译上,而不是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师:我布置这份作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更是要告诉他们:从现在起,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国际金融市场中。也就是说,要有全球化的视野。
全球化的视野对于我们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渐渐对外资开放,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的目光仅仅只局限于国内的市场,那无异于井底之蛙,想进行成功的投资,难以想象。
要想有全球化的视野首先就必须了解国外的金融市场。所以我让我的学生翻译原汁原味的国外的金融文章。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学习金融专业术语,更重要的是体验国外的金融文化,从而为成为一名国际化金融从业人员做准备。
记:您可以给我们金融学子的学习提一些建议吗?
师:每次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跟新生说到这个话题。
首先,多读大师的经典著作。现在的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大爆炸,光是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就有好几十种。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呢?应该选择经典的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大师们心血的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对核心原理的讲解一般都十分透彻。经典著作在不断再版过程中,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证券投资学这门课,我就向我的学生推荐威廉*夏普的《投资学》。
其次,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这是最最基本的东西。想成为专业人才,我们应具有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市场,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平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查阅资料,写作论文,以此培养自己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行理论创作的能力。
再次,注重实践。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金融学院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华融银行和艾弗外汇交易所就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我们还在考虑推出另一个学术项目――铭信保险。我们建立了金融实验室,除了周三下午外,都对外开放。在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进行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关注每日股票,外汇,期货市场实时行情。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金融市场的机会,触摸市场的脉搏。此外,我们还有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由于金融企业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实践的难度比较大。所以现阶段我们还只是邀请资深的金融从业人员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这次的股王争霸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的机会。希望同学门都积极参与,一定会有收获的。
记:我们身边的同学有这样的疑问: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我们有必要去考吗?
师:参加考试的过程其实就是再次熟悉专业知识的过程。这类考试一般都比较注重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的机会。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它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范围内。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报名。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地跟风。
记:听说您连续3年资助学院的一名贫困学生。那您想对贫困学生说点什么吗?
师:我的硕导助手都是贫困学生,我和他们有过较多的接触。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总是跟他说,不管面对怎么样的境遇,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阳光的心态,积极地面对挫折。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我们要相信上天是公平的,目前的困难总会过去。不妨把它看成一次很好的磨炼自己的机会。但是未来能否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是否努力。天道酬勤啊!
记:末了,您对于我们还有什么寄语吗?
师:第一,你们对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一个愿景,要有目标和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根据目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安排自己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一些同学打算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那我们现在就必须了解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据此来安排课程学习,以及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当然有远期目标,还要有近期目标,甚至是每天的计划和安排,每天检查和反思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这样你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感到茫然无措。我知道现在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荒废了学业。这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有了目标,就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第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巴菲特在谈他付诸实践的理念中指出:要在你的职业之初,尽早养成好习惯。确实,好的习惯会让人一生都受益匪浅。
同桂副院长轻松的访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办公室窗外阳光灿烂。我想桂副院长就像这五月里的阳光,不那么锋芒毕露,却灿烂无比,让人感到丝丝暖意。
桂荷发,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金融学院副院长。近几年来,他共开设本科、研究生课程8门,发表论文计27篇,其中核心以上刊物13篇;主持省级以上课题3个;公开出版了专著或译著:《开放式基金投资与管理实务》,《技术分析A-Z》,《金融集团的发展与监管》。
采访伊始,他就向我们询问学生对于金融实验室的了解情况。当他得知同学们对此还不是很了解时,就嘱咐我们一定要向同学们大力宣传,让大家更好地利用这项教学资源。
以下是我们对桂副院长的采访:(“记者”简称“记”,“桂副院长”简称“师”)
记:您近年来曾在《财贸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近20多篇论文。作为一名学者,您保持不断进步的原动力是什么?
师:一个是兴趣;另一个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金融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对我们有着无尽的吸引力,我们总是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为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学校提出“教学为立校之本,科研为强校之路”。金融学院要成为全国一流的金融强院,提高科研水平至关重要。全院上下都在为此努力,我也不例外。
记:您在证券投资学的课上,曾要求学生翻译巴菲特的《致股东一封信》,长达30多页。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您不认为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翻译上,而不是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师:我布置这份作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更是要告诉他们:从现在起,就要把自己置身于国际金融市场中。也就是说,要有全球化的视野。
全球化的视野对于我们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极其重要。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渐渐对外资开放,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对国内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我们的目光仅仅只局限于国内的市场,那无异于井底之蛙,想进行成功的投资,难以想象。
要想有全球化的视野首先就必须了解国外的金融市场。所以我让我的学生翻译原汁原味的国外的金融文章。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学习金融专业术语,更重要的是体验国外的金融文化,从而为成为一名国际化金融从业人员做准备。
记:您可以给我们金融学子的学习提一些建议吗?
师:每次新生入学时,我都会跟新生说到这个话题。
首先,多读大师的经典著作。现在的社会资讯发达,信息大爆炸,光是证券投资学的教材就有好几十种。那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材呢?应该选择经典的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大师们心血的结晶,经过时间的考验,对核心原理的讲解一般都十分透彻。经典著作在不断再版过程中,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不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例如证券投资学这门课,我就向我的学生推荐威廉*夏普的《投资学》。
其次,进行研究性学习。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作为金融从业人员,这是最最基本的东西。想成为专业人才,我们应具有独立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关注市场,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平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查阅资料,写作论文,以此培养自己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进行理论创作的能力。
再次,注重实践。金融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金融学院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的华融银行和艾弗外汇交易所就为同学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舞台,我们还在考虑推出另一个学术项目――铭信保险。我们建立了金融实验室,除了周三下午外,都对外开放。在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进行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关注每日股票,外汇,期货市场实时行情。这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真实金融市场的机会,触摸市场的脉搏。此外,我们还有一批实践教学基地。但是由于金融企业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实践的难度比较大。所以现阶段我们还只是邀请资深的金融从业人员来为我们学生讲课,尽最大努力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这次的股王争霸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的机会。希望同学门都积极参与,一定会有收获的。
记:我们身边的同学有这样的疑问: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我们有必要去考吗?
师:参加考试的过程其实就是再次熟悉专业知识的过程。这类考试一般都比较注重对考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对学生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的机会。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去试一试,它的费用也不是很高,在学生的经济承受范围内。
现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我们要有计划,有选择地报名。根据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要盲目地跟风。
记:听说您连续3年资助学院的一名贫困学生。那您想对贫困学生说点什么吗?
师:我的硕导助手都是贫困学生,我和他们有过较多的接触。我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我总是跟他说,不管面对怎么样的境遇,我们都必须要有一种阳光的心态,积极地面对挫折。心态的调整至关重要,我们要相信上天是公平的,目前的困难总会过去。不妨把它看成一次很好的磨炼自己的机会。但是未来能否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现在是否努力。天道酬勤啊!
记:末了,您对于我们还有什么寄语吗?
师:第一,你们对自己的未来一定要有一个愿景,要有目标和规划。根据自己的目标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根据目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安排自己日常学习和课外生活。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一些同学打算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那我们现在就必须了解公务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据此来安排课程学习,以及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当然有远期目标,还要有近期目标,甚至是每天的计划和安排,每天检查和反思当天计划的完成情况。这样你们才不会迷失方向,感到茫然无措。我知道现在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脑游戏,荒废了学业。这大多是因为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有了目标,就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
第二,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巴菲特在谈他付诸实践的理念中指出:要在你的职业之初,尽早养成好习惯。确实,好的习惯会让人一生都受益匪浅。
同桂副院长轻松的访谈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时分。办公室窗外阳光灿烂。我想桂副院长就像这五月里的阳光,不那么锋芒毕露,却灿烂无比,让人感到丝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