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转

新闻中转

“小我”立心,“大我”传艺 ——江财学子的非遗创客路

2025-11-25 15:34:03

来源:融媒体投稿系统

202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创业挑战赛选拔赛答辩现场。面对评委非遗面塑缺乏市场验证的犀利提问,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陈佳怡一时语塞,只能将手中的面塑模型攥得更紧。

一年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还是那个熟悉的面塑模型,这次却被陈佳怡和她的塑说新语团队从容展示。15名成员默契配合,最终摘得全国银奖。

从院赛败北到国赛摘银,陈佳怡的成长并非一蹴而就。她以推免加权第一的扎实学业为根基,将创新的火花投射于非遗面塑的传承之路。她不仅主导搭建了面塑3D多模态交互平台,以AI技术为千年非遗注入新生机;更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价值,带领塑说新语团队在半年内实现营收破百万,成功获得54项知识产权,切实印证了非遗面塑的商业潜力。

20256月,陈佳怡当选江西省最美大学生。她用从失败到成功的奋斗之路,对当年非遗缺乏市场验证的质疑,作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图:202410月,陈佳怡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现场

(一)初心:从孝心到匠心

陈佳怡的童年,浸润在父亲的刨木声与木屑香里。那些由他亲手打造的木器,承载着她对传统手艺最初的亲近与认知。

初中时,父亲因腰椎旧伤长期卧床,病痛不断。高考结束那晚,她在家人面前立下心愿:等我赚到钱,第一件事就是把爸爸的身体治好。这份朴素而坚定的承诺,成为她日后创业路上最原始的动力。

进入大学后,一则三创赛的通知点燃了她的斗志。作为一名刚入学不久的新生,她毅然决定牵头组队参赛,却也在选题上陷入迷茫:哪些非遗既具备创新潜力,又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2022年除夕夜,当万家灯火亮起,她的团队仍在激烈讨论。从瓷器、瓷板画到扎染、油纸伞、文港毛笔,一个个非遗项目被提出又被搁置——它们或缺乏创新切口,或难以构建独特竞争力。

转机出现在抖音平台。她看到一位失去小臂的中年人,正用残肢熟练地捏制面塑。通过线上交流,她得知二三十元一件的作品虽栩栩如生,却囿于卡通造型。能不能用我们这一代人的方式,让老手艺真正在当下?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她首次带队打磨的产品在校赛折戟,随之而来的资金压力、学业与家庭的牵绊,更让她不得不暂缓项目。

低谷没有让她停滞。她将重心转回学习与积累,凭借出众能力加入数字人交互项目,在行业交流中结识北航博士,携手开发AI工具。这段经历不仅让她熟悉了技术产品的落地逻辑,更让她清晰看到——AI与传统手艺之间,存在一片广阔的蓝海。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她在行业交流中先后结识了非遗面塑传承人夏添与廖凌凌。一方手握技艺却困于传统模式,一方怀揣技术渴望赋能创新,双方一拍即合,项目由此重启。

图:陈佳怡正在雕刻面塑模型脸部细节


图:陈佳怡与面塑非遗传承人袁建花合影

(二) 创新:从手艺到守艺

方向既定,挑战接踵而至。一边是技艺精湛却难谙现代审美的传承人,一边是创意迭出却难以落地的设计师。陈佳怡意识到:AI,或许能成为两者之间的翻译官

为此,她带领团队踏上寻访之路。一个贴满托运标签的箱子是她不变的行李——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团队历次迭代的面塑作品。很多学生来探访非遗,拍几张照片就走了。而我们带着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是为了让老师傅们看到,这门手艺真的有市场价值。正是这份诚意与准备,打动了山西岚县等地的传承人。为摸清老师傅面塑手艺的门道,陈佳怡和团队蹲守在传承人的作坊,把师傅捏面塑的指腹力度、配色比例都记在心里,不断尝试,这也得到老师傅们的交口称赞。在同吃同住的交流中,团队不仅采集到珍贵的一手资料,更与当地工坊达成了产品授权与联合开发的合作意向。

技术突破是另一场硬仗。传统面塑的色彩与纹样难以通过二维图纸精准传递,成为量产的关键瓶颈。团队开创性地训练Lora模型学习传承人的创作风格,经过反复调试,系统最终实现突破——仅五六分钟即可生成细节完整的三维模型,为手工质感、标准生产找到了可行路径。

技术落地,市场也在同步开拓。陈佳怡带领团队系统梳理采风成果,搭建面塑非遗基因库,并通过直播、电商与公益市集等多渠道推广产品,把非遗带进社区、学校、养老院和福利院。在一次项目复盘会上,陈佳怡感慨:过去我只关注如何捏好每一个面塑,而现在,团队协作、产品策划、财务管理与销售推广,都成了我的新技能。

20247月,江西扶憬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非遗+AI”之路越走越实。当第一笔大额收入到账,陈佳怡立即带父亲完成了种植牙手术。他终于能好好吃饭了,她轻声说。于她而言,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匠人,而在于延伸他们的手、守护他们的心。这条始于孝心、成于创新的青春之路,不仅圆了一个女儿的心愿,也为千年非遗点亮了新生的光。

图:陈佳怡团队商讨AI数字人的优化方案

:陈佳怡团队获得第八届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

图:陈佳怡团队在北京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展示的非遗作品

(三)传承:从立己到利人

成长于支持,回馈以传承。陈佳怡始终铭记来时路上获得的每一份帮助,并将这份善意持续传递,在非遗传承的生态中扮演起多重角色。

对匠人,她是懂行的共鸣者。在面塑发源地岚县,花甲之年的李润吉老师傅令她动容——视力不佳,却执着于创作航天员、三军将士等爱国主义题材面塑。受其感染,团队推出长征系列作品,承古法而合新意,一经上市便售罄。文化与爱国,本就是最好的结合,她感慨道。

对后辈,她是贴心的引路人。从校院两级的创业孵化场地支持,到学科竞赛的专业指导,再到省市文旅部门的政策资源精准对接——陈佳怡在全链条扶持中成长起来,也更懂得如何将这份力量传递下去。秉持不止自己赢,更要传递经验的初心,她牵头成立星火竞赛培育小组,系统梳理参赛经验与课件,开展系列培训,帮助学弟学妹从01搭建项目。别因专业不对口就自我设限,跨界更能出创新,她常这样鼓励他们。

对社会,她是温暖的播光者老师傅的技艺传承与精神引领,让她坚定把这份光与热传递下去的信念。她与江西省红十字会合作推出江小红面塑IP,将非遗作品赠予36国驻华大使馆夫人;带领团队累计开展42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老手艺走进日常生活。


图:陈佳怡(右2)与李润吉老师(右3

图:长征系列非遗作品(部分)

图:陈佳怡团队开展面塑·指塑高校面塑体验活动

               图:肯德基小候鸟新春幸福活动中孩子们围坐桌前展示面塑作品

    图:陈佳怡团队参加2024驻华使节夫人文化交流嘉年华活动,其剪纸作品赠与36国大使夫人


从答辩台上的青涩学子,到赋能非遗的青年创客,陈佳怡的蜕变之路,正是对最美大学生的最佳诠释。这份美,美在直面质疑的坚韧,美在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智慧,更美在将个人奋斗融入文化传承的担当。


作者:刘弈彬 刘玉琪 李玉星 梁菀芫 刘美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