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校发布了《江西财经大学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十大行动方案(2025-2035年)》(以下简称《十大行动》),系统构建“2+3+X”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为学校未来时期的国际化办学锚定方向。
“2+3+X”教育对外开放体系解读
“2”向协同:统筹推进“高水平引进来”与“高质量走出去”双向战略布局,实现资源互补、优势共振。
“3”大平台筑基:聚力打造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国家级学科引智基地、示范性境外办学平台三大载体,夯实国际合作基础。
“X”项目驱动:聚焦全球胜任力培养、来华留学提质、在地国际化深化、中外人文交流繁荣等多元项目,激活国际化办学动能。
《十大行动》:锚定三大核心维度
具体而言,《十大行动》具体聚焦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全球布局升级。以全球前300或学科实力全球前100的院校为基线,在欧美、东盟、中亚、非洲等区域构建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建设海外教学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实体平台,2030年前形成覆盖全球的教育合作节点。
二是核心能力提升。围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学科建设三大主线,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如格里菲斯数智学院),打造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力争教师出国(境)交流规模每年增长10%、公派留学人数年度长期留学人数比例2027年达28%、2030年达30%、2035年达35%。
三是品牌影响力塑造。通过区域国别研究高地建设、全球商科“三皇冠”认证(AACSB、EQUIS、AMBA)、中外人文交流品牌打造,提升学校在国际财经教育领域的话语权,2035年形成国际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高地。
四大路径:驱动战略落地见效
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以“平台聚能、项目牵引、协同联动”为改革思路,重点落实四大推进举措。
一是分层构建全球合作网络。按“战略伙伴—重点合作—一般交流”分类管理海外院校资源,优先与全球前300强高校开展联合办学、互设研究中心;在“一带一路”重点国家探索“轻资产”海外办学模式,力争2027年申报获批1个省级“天工学院”,2030年建成2-3个示范型海外办学点。
二是聚焦学科国际化突破。以商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学科为抓手,推动专业国际认证——2027年完成 AACSB认证,2030年实现“三皇冠”认证全覆盖;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等学科优势,力争成功申报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支持数字经济、低空经济、绿色生态、人工智能等方向建设3-5个校级引智基地。
三是打造人才培养国际化矩阵。构建“走出去+引进来”双轨体系:一方面实施“菁英留学计划”,拓展与世界名校的联合培养项目,扩大公派留学规模。同时,加快培育高端国际化人才,办好“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训练营”,每年开设不少于30人参加的特色实验班,力争选送1-2名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另一方面优化“留学江财”品牌,到2030年使来华留学生数超1200人,其中学历生占比不低于75%,研究生占比达30%以上。同时,聚焦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重点推进“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中外联合研究中心建设。
四是深化人文交流与区域研究。升级“DiscoverJiangxi——发现江西”国际暑期学校、“海外名师讲堂”等品牌项目,推动中华文化与原创成果外译传播;聚焦东盟、非洲等区域,建设“区域国别学+”学科群,2030年前力争获批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备案中心,并入选国家级区域国别研究中心,为地方经济外事提供智库支撑。
未来聚焦:三大领域集中发力
展望未来,学校国际化工作将集中力量突破三大领域。
一是国际认证与学科品牌建设。建立认证培育专项经费,推动商科、信息管理等专业系统性对接国际标准,力争2027年完成AACSB认证、2030年实现全球商科“三皇冠”认证,推动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专业相关学院加入iSchool联盟和《华盛顿协议》,提升学科国际认可度。
二是海外资源整合与平台落地。加快格里菲斯数智学院建设,使其成为中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标杆;同时推进“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外事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2027年前申报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强化咨政服务能力。
三是国际化服务管理与校园生态优化。完善“大外事”工作格局,组建国际合作部统筹校院两级资源;升级国际化校园硬件与服务,建设一站式国际化服务中心,培育中外文化共生共融的跨文化生态。
教育对外开放是助力学校“三大转型”的关键举措。《十大行动》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国际排名与声誉,同时通过全球资源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交叉融合,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这既是服务国家教育强国战略、支撑江西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在高等教育竞争中抢抓机遇的重要路径。
(图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邹雨欣 编辑/顾咏春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