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7月25日,江西财经大学井冈山VR科创团奔赴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围绕“智创井冈,云游红途”主题,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带领下,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地调研活动。团队以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为依托,采用“VR系统云游井冈山”创新模式,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教学体验、补充调研、采访革命后代等多种形式,将专业知识与红色精神深度融合,在革命圣地的历史遗迹与现代科技的交融碰撞中,探寻红色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用脚步丈量革命足迹,VR镜头定格历史温度
初至井冈山,实践团便以“躬身入局”的姿态融入这片红色热土。在黄洋界、小井红军医院、大井朱毛旧居、八角楼、龙江书院等红色遗址间,队员们的脚步丈量着历史的痕迹。
站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前,聆听讲解员郭媛老师讲述红军以少胜多的英勇事迹,主碑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字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小井红军医院,使用VR全景相机拍摄简陋的竹木病房和草药;在大井朱毛旧居,参观毛泽东同志曾坐过的“读书石”;在八角楼的现场教学中,重温毛泽东同志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著作的场景。
讲解员郭媛老师曾反复强调:“坚定执着追求理想。”这句话如同一束光,让实践团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当站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地方,我仿佛能听到当年先辈们的呐喊声和战斗声,感受到他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队员江昊坤在学习感言中写道。
在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打草鞋,草鞋好,草鞋是咱们的传家宝……”编草鞋的课堂上放着电影《四渡赤水》的草鞋歌,仿佛将队员们带回了那个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在专业师傅现场示范如何编织草鞋后,队员们纷纷拿起稻草,亲手尝试编织。搓捻稻草交叉穿插制成鞋底,在鞋底四指处把稻草穿出制成鞋带眼孔,最后锤击鞋底制成草鞋。虽然动作略显生疏,但大家都认真专注,在编织过程中倾注着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红军的一天”体验活动中,队员们化身红军战士,踏上崎岖的山路,完成急行军任务到达坝上村老乡李玉华家。在老民兵李玉华家中,队员们制作红军餐,与李玉华亲切交流。李玉华曾在2016年被评为优秀保洁员,他感慨地说:“近几年,村里街道越来越干净,来井冈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队员们从他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井冈山的发展变化和革命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
团队还专程拜访了革命先烈李清贤的外孙女罗清梅奶奶。罗奶奶讲述了外祖父李清贤的革命事迹,从他如何作为红四军30团4连连长积极投身革命,到在井冈山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再到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壮烈牺牲,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动容。同时,罗奶奶还生动描绘了茨坪村从革命时期到如今的发展变迁,她说:“解放初期的时候,我们这个山全部都是光秃秃的,那个时候我们开始造林了,这些山都是村民慢慢造出来的。2009年以后,房子质量更好了,基本上家家户户温饱问题解决了。”并寄语实践团:“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要传承好井冈山精神,坚信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学好知识本领,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科技赋能红色旅游,让红色文化焕发生机
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VR技术为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承贡献青春智慧。团队对井冈山VR导览系统尚未覆盖的地点进行了补充调研,使用VR相机全景记录历史场景。象山庵,这座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联席会议的重要地点,以及龙江书院,作为“朱毛会师”的见证者,都通过VR技术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场景将以数字化形式保存在团队开发的井冈山VR导览系统中,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云游”历史。
团队还深入挖掘井冈山特色,在VR导览系统中创新开发了虚拟仿真游戏,以当年红军在井冈山进行游击战为视角,进行对敌人的阻击,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感悟。团队还建立了井冈山美食数据库,收录了20余种当地特色菜肴信息。从鲜美的井冈山烟笋到香辣的永新狗肉,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井冈山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底蕴。游客可以通过系统了解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和历史渊源,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在“品味”着井冈山的历史与文化。此外,团队还运用AI技术对历史照片进行数字化修复。
“我们不是简单地记录历史,而是要让红色文化‘活’起来,让更多的人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技术组组长徐福静向革命后代罗清梅奶奶展示着团队开发的系统说道。
指导老师邹俊老师指出:“此行不仅是调研,更是一次生动的‘大思政课’。让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在革命圣地的历史遗迹与现代科技的交融碰撞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科技创新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实践团副团长刘锐同学在调研后感慨:“在将红色遗址转化为VR场景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红色故事与科技融合的魅力。如何用更便捷的方式展现红色历史,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编辑/石欧颖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