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江财四类课程升级 锻造创新实践人才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骨架与重要载体。课程是微观的但解决的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正如吴岩副部长所说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江西财经大学以“清旧立新、交叉融合、数智赋能”为改革主线,系统推进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智慧课四类课程建设,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构筑“四梁八柱”式课程体系。

一、着眼全面发展优化通识课体系

  面向社会需要民生需要和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坚持五育并举”,通识核心课建设为支点系统清理20%以上的低效陈旧课程,动态迭代更新课程,着力构建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通识课程矩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筑牢“精神底座”与“能力基石”。

  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类: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科技前沿领域,新建呼应时代前沿的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类通识核心课20门,着力培养科学精神与跨学科思维能力。

  人文素养与道德哲学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壤,新建传承中华文明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哲学类通识核心课20门,着力培养人文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体育美育与创新创业类:响应“健康中国”与“创新驱动”战略号召,新建适应未来发展的体育美育与创新创业类通识核心课20门,着力培养审美情趣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科通论与通用技术类:立足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新建激发学术志趣的学科通论与通用技术类通识核心课20门,着力培养跨界融合和综合实践能力。

  国情研究与当代中国类:紧扣“强国建设”时代主题,新建感知中国的国情研究与当代中国类通识核心课20门,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感。

  游学类:挖掘利用江西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及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高等研究院等资源,开发5门在地化学习+沉浸式体验”通识游学精品课程,推动通识教育从“课堂”延伸至“社会”,实现“知行合一”。

 二、立足培养目标强化专业课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学校锚定拔尖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类人才培养需求,以“严标准、强核心、增供给、促贯通”为改革路径,依托“厚度+深度+宽度+高度”锻造专业课体系,构建高质量专业课程新生态,为学生的专业成长筑牢根基。

  数学类课程夯实厚度:统一提升数学类课程的教学基准线,系统优化教学要求,加大考试难度,全面考察学生对数学思想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能力,淬炼学生专业领域深度学习的“数理底座”

  专业核心课探索深度:巩固强化专业核心课,每专业设置8-10门,增设专项经费支持建设;加大课程难度和考核力度,统一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教考分离,课程总体不及格率不低于5%构建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课程按需设置3学分以上的大学分课程强化知识体系的纵深拓展,打造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支柱”

  专业方向课拓展宽度:增大专业方向课供给,每专业开设创新研究课、产教融合课、学科交叉课三类课程不少于10门;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高阶荣誉课登攀高度:按照一级学科构建本研融通的荣誉课程库,教学难度和考核要求对标研究生课程标准;打通本研课程学分互认渠道,搭建本研衔接“立交桥”,为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打开“进阶通道”。

三、补齐培养短板改善实践课体系

  实践是人才培养的试金石”。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不实的突出短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趋势企业创新实际,以“补短板、强实战、促融合”为主线,通过实践环节的全链条设计实践要求差异化设置系统重构实践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锤炼科研能力、厚植服务社会本领,实现从“知识输入”到“能力输出”的跨越。

  课程实验项目推动实践能力跃升:通过项目化、专题化、案例化改造专业方向课、升级实验课、拓宽实践课,开发高质量验证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

  实践学分占比精准匹配培养目标:拔尖型人才培养聚焦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15%;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产业对接与实践能力,应用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25%;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跨界融合与综合应用,综合实践学分比例不低于20%

四、勇立数字潮头完善智慧课体系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智能体建设为手段,创新“公共课夯基、示范课引领、融通课强能、辅助课提效”的分层推进机制,率先构建了体系化、差异化的“1+3+N-->100的智慧课程体系,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本科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实现教育教学数智水平整体性升档、师资队伍数字素养普遍性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性提高,为推进教育教学数智化改革提供“江财”范式。

       1:一门人工智能公共课。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人工智能公共课,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3:三门人工智能示范课。遴选三门特色课程“精细化”建设,助推教学流程再造、课堂形态重塑、评价方式创新,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的示范标杆,引领教学组织创新。

       NN门人工智能融通课。按案例驱动型、实验探究型和就业导向型分类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课程场景化融合,学生置身真实问题情境中实现“干中学、研中用”,着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

       100:百门知识图谱辅助课。以核心课程为节点建设知识图谱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助学、助教、助评”一体化赋能。

  此次系统推进四类课程质量提升行动,是江西财经大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夯实人才自主培养根基的关键举措。通过构建“四梁八柱”式的课程体系,学校致力于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实践型人才。

(图文/教务处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