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系乡情,青春筑振兴:“心心乡音,筑梦成长”实践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国家引导青年学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号召,近日,江西财经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心心乡音,筑梦成长”实践团赴奉新县西塔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通过乡村产业调研、推普课堂、关爱“一老一小”等多元实践,引导青年学生在乡土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的青春动能。
推普助振兴,点亮童心梦想
实践团成员在西塔学校打造的趣味推普课堂,成为连接乡土与世界的“语言桥梁”。在汉字溯源课上,从甲骨文的“山”字象形到简体字的演变,孩子们在笔画间触摸文化根脉;“绕口令挑战赛”中,孩子们“扁担宽,板凳长…”的稚嫩发音逗笑全场,却藏着对标准语的渴望;小主持人训练中,曾经羞涩低头的孩子,终于能握紧话筒说出“我的家乡很美”。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语言潜能与表达自信,家长们在交流中流露出的认可与支持,共同绘就了“推普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图景。
音乐架心桥,情暖一老一小
在西塔学校,实践团成员精心策划的音乐心理团辅活动,成为孩子们最期待的“快乐课堂”。“击鼓传花”的欢声笑语里,孩子们在节奏中释放天性;“坏情绪大变身”游戏中,孩子们用画笔将烦恼画成“纸飞机”抛向天空,在互动中学会与情绪和解;“声势训练”时,拍手、跺脚、哼唱交织成律动的乐章,让团队协作的暖流在彼此心间流淌。这些寓教于乐的互动,不仅为乡村孩子们筑起一座情绪避风港,更播下了“被爱与爱人”的种子。
此外,实践团还走进百丈山风景名胜区敬老院,用陪伴编织温情网络。成员们围坐成圈,倾听老人们讲述岁月故事;组织合唱、绘画等文娱活动,陪伴老人重温美好回忆;用镜头记录温馨瞬间,让笑容在镜头前绽放,展现“有限资源下的温情守护”。
梳产业脉络,赋能乡村蝶变
实践活动期间,实践团深入西塔村产业一线,解码乡村振兴的“发展密码”。在西塔村村委会,村党支部书记蓝球太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村庄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现有基础与特色优势。循着产业脉络,实践团先后走访百丈山粽叶加工厂,看新鲜粽叶经清洗、蒸煮、晾晒变身“金叶子”;走进云雾缭绕的茶叶基地,听茶农讲述“一片叶子带富一方人”的故事;探访菌菇养殖大棚,记录“小菌菇”如何成为“致富伞”;驻足红色民宿,感受“老区新貌”如何吸引游客驻足。这场调研不仅理清了西塔村“生态+红色+产业”的融合路径,更让队员们在田间地头读懂了“乡村振兴,关键在实干”的深刻内涵。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在奉新县西塔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青春印记:产业发展的思考、语言桥梁的搭建、温情陪伴的记忆,都化作实践团成员“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坚定信念。未来,实践团将持续整理调研成果、转化实践经验,让“心心乡音”真正成为连接青年学生与乡村的纽带,以青春之力助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图文字/裴武干 张致远 编辑/石欧颖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