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专题报道

公共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于都篇 ——硒火燃情探红迹,青衿砺志沃新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青年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公共管理学院“‘都’显风华,公管致‘兴’”暑期实践队于7月1日至5日走进赣州市于都县,开展为期五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以“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调研”为主线,先后探访富硒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古迹与长征精神地标,在实践中汲取奋进力量,为老区发展注入青春智慧。

走“硒”望之路,解码乡村产业振兴密码

  七月的梓山,硒土生金,沃野生辉。实践队循着乡村振兴的脉动,探访于都这片富硒热土。硒博馆内,晶莹剔透的果蔬、金黄饱满的脐橙,在现代化农业的滋养下焕发璀璨光芒,谱写着一曲点硒成金的富民乐章。

  潭头社区的古祠堂前,岁月斑驳的砖瓦镌刻着红色记忆,梓山镇团委李新龙副书记的讲述让优良家风如清泉流淌。老党员孙观发家中,一句饮水思源的叮咛,承载着跨越时空的深情厚望。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这掷地有声的寄语,恰似星火,点燃了队员们心中的理想之光。

  暮色渐浓时,童谣与欢笑在村落回荡。实践队员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安全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为这场寻访画下温暖而明亮的注脚。

寻文脉古迹,探索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    ​​73日,实践队深入罗田岩,聚焦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斑驳的摩崖石刻群前,队员们细心观摩,并与守护村民深入交流,体悟文化根脉守护的基层智慧。

  濂溪书院旧址旁,队员们围坐研讨,追溯周敦颐讲学往事,探讨《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思考传统书院在赋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在实地探访中,队员们聚焦景区历史遗迹+研学体验的创新实践,深入剖析文化资源向文旅产业转化的内在机理。通过解码这一活化利用模式,大家见证了沉睡的文化记忆如何焕发新生,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强劲引擎。这场调研让队员们深切体悟到:文化资源的开发必须坚守本真价值,方能行稳致远,实现可持续发展。

忆长征精神,铸牢理想信念精神丰碑

    ​   74日,实践队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及纪念碑,追溯红色根脉。泛黄的文献、锈迹斑斑的枪械、“半条皮带”等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八十余年前那段气壮山河的远征。纪念碑基座的浮雕前,队员们轻抚刻画,感受送子参军母亲的深明大义、支援架桥乡亲的众志成城,从中汲取信仰的磅礴力量。

  从纪念馆小小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到白发长者对后辈语重心长的嘱托,长征精神在跨越三代的对话中完成深情传递与接力传承。队员们深受震撼,真切感悟到长征精神不仅是永恒的历史丰碑,更是引领新时代青年砥砺前行、勇担使命的强大精神坐标。

  此次于都之行,公管学子于富硒沃土中触摸乡村振兴的产业脉搏,于千年文脉中探寻文化赋能的创新密码,于长征源头赓续红色基因,淬炼青年担当。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解,更推动了红色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鲜活注脚。实践队表示:“我们将以专业为笔,实践为墨,在红土热土上续写‘希望田野’的青春篇章,让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交相辉映、生生不息。(图文/公共管理学院 干非菲 陈彦祺 曾曦    编辑/邹奕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