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庆祝建党104周年之际,我校推选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基层党组织。现新闻网推出【榜样力量】栏目,将先进事迹选登,营造学习身边典型的浓厚氛围。
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组成,目前支部共有党员26人,其中正式党员19人,预备党员7人,自成立以来,党支部书记一直由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以高规格的配备有效推进基层党建的高质量发展。支部充分发挥“支部建在专业上”的组织优势,立足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优势,支部党员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乡村振兴、耕地安全、碳减排、遏制土壤污染等方面开展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支部管理制度健全,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体党员连续多年无任何违规违纪行为发生,整体工作平稳有序、成效显著。
强基铸魂筑垒,凝心聚力践责
支部成立以来,始终努力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贯彻落实中发挥领导作用、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支部管理,筑牢组织工作基础。支部以“5+2*n”模式开展支部工作,即以5名支委、2个党小组的形式进行工作信息的上传下达,及时明晰支部工作内容。此外,支部根据在校情况和发展转正情况,将支部成员按实际情况划分,由支委建立联系群进行管理,高效解决问题、全员参与建设,切实提升组织力和凝聚力,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做,全方位保证支部各项工作的顺利、稳定开展。
加强共建,增进交流。支部先后与研究生第一党支部、研究生第二党支部、院研究生会等党团组织积极开展联学共建,相互分享经验、开展交流合作。以党建带团建为引领,开展系列党团日活动,在共建过程中做到关心团员、积极宣传,引导团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切实发挥好党支部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为支部党员守初心、担使命做好保障。
强化思想引领,夯实政治根基
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自2023年9月以来,多次组织集中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等,构建起“原原本本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的三维学习体系。创新打造“支部学堂”教育平台,建立党员轮流主讲“微党课”机制,通过角色互换激发学习内生动力,实现“备课时深研细悟、讲授时融会贯通”的良性循环。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层面开展“我来讲思政”系列微课活动,构建“1名党员带动3名积极分子+2名入党申请人”的辐射模式,形成“党员领学、骨干促学、群众跟学”的立体化学习格局,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强化组织建设,筑牢组织堡垒
支部以全链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体系为抓手,系统构建“制度筑基、实践铸魂、全面从严治党”三维工作格局。在制度执行层面,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创新建立“提醒、督查、考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党内政治生活既保持政治仪式感又充满思想感染力。创新打造“主题党日+”特色品牌,构建“理论学习+现场教学+实践服务”三位一体活动模式:依托江西红色资源禀赋,策划“红色观影忆初心”、毕业季等系列主题党日,组织党员赴校史馆开展校史中的党史学习教育,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重温建军历程,于方志敏烈士纪念园感悟信仰力量,到小平小道陈列馆体悟改革智慧,形成“参观-研讨-践行”的沉浸式教育链条。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上,支部将党员意识形态教育作为党员管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谈心谈话等多个维度强化党员意识形态教育,通过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增强支部党员的“四个意识”;严格规范党员发展流程,严把党员发展“入口关”,做好入党前后教育。在党员发展工作中,严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创新实施“育苗-墩苗-壮苗”全周期培养工程,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双培养双考察”机制(政治导师+业务导师双重培养,定量考核+定性评价双重考察),通过“预备党员宣誓礼”等形式强化身份认同,确保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
党建引领赋能,引擎驱动科研
支部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注入新活力,激发新动能,主要体现在:支部成员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屡获省级及以上表彰奖励。
支部成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发展需要,深度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计划,累计参与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含青年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教育部环境修复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等专项研究;参与完成省教育厅创新课题3项,市级课题2项,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形成“国家级-省部级-市级”三级科研攻关体系,充分彰显支部成员扎实的科研功底与使命担当。
学术研究领域取得跨越式发展: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其中15篇发表在《人民黄河》《水土保持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8篇被SCI/SSCI权威期刊收录;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成果12项,省级学术会议宣读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推动多项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产学研融合闭环,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支部成员在学科竞赛与综合评优中屡创佳绩:3人次斩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省级竞赛获奖10余人次;2人获国家奖学金,95%以上成员荣获学业奖学金;在深造发展方面,3人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通过公务员选拔,实现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理论实践双螺旋,铸就青春红引擎
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以“强根铸魂、先锋引领”为主线,创新构建“理论研学+实务淬炼”双轮驱动模式,打造立体化党建生态体系。在组织建设层面,实施“一五一十”成长工程,严把党员发展质量关,建立管理细则,将理论学习、实践服务、学业发展等纳入量化考核,形成“比学赶超”的争先氛围,构建起教育、管理、监督的闭环体系,确保组织生活规范化、党员作用显性化。
在思想引领方面,创新打造“党务夜话”特色活动,构建“时政热点案例研讨+红色资源沉浸教育”双轨机制。每月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主题开展结构化研讨;依托江西红色资源库,组织党员赴八一起义纪念馆、小平小道陈列馆等开展“沉浸式党课”,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实现“学政策-悟初心-践行动”的有机贯通。
在服务实践层面,党支部以“我为同学办实事”为切入点,搭建“土管青年说”朋辈成长平台,围绕学业规划、科研攻关、职业发展等青年关切,在学业成长、科研攻关、就业难题等方面形成圈层辐射带动,解决实际困难。
通过“制度筑基、品牌赋能、实践育人”的三维驱动,支部既筑牢了战斗堡垒,又激活了神经末梢,有效推动了支部建设向上向好发展,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编辑/顾咏春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