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鹏城,热浪翻涌着创新的脉动。校党委书记刘耀彬率调研组跨越千里,踏上这片改革前沿阵地。三天密集行程,十余场深度对话,一场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核心命题的战略性调研,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地带徐徐展开。
前沿瞭望:深研院构筑校地协同“桥头堡”
深圳研究院会议室内,电子屏幕上跳动着发展数据图谱。刘耀彬凝神听取汇报,敏锐指出:“深圳研究院已形成‘向上攀登、向优发展、向实发力’的良性态势。”这座扎根特区九载的“桥头堡”,不仅是学校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点,更成为学科交叉融合的试验场与凝聚校友力量的情感枢纽。面对百年变局下的创新竞逐,他着重强调深圳研究院需以制度创新破局——通过管理机制革新、项目孵化模式突破、国际化课程重构,在金融科技、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开辟新赛道,使江财智慧深度参与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产业深访:校友力量驱动创新转型
调研组行程紧密如精密齿轮。在爱克股份展厅,LED智能照明系统演绎着光科技的未来图景;金新农科技的智慧养殖中枢大屏上,生物资产与供应链数据实时流转。这些由校友执掌的高新技术企业,正成为传统产业跃升的鲜活样本。
“江财人特有的‘财经+产业’复合基因,让我们在技术商业化中占得先机。”金新农科技董事长祝献忠校友的感言,揭示了产教融合的深层价值,他认为:“当技术研发遇见市场洞察,才是新文科、新工科教育的真谛所在。”
资本市场的江财力量同样令人瞩目。江西金融发展集团内,彭新亮校友团队正以AI大模型重构数字金融风控体系;深创投办公室里,谢健校友的团队专注筛选硬科技项目,其投资组合全力服务中国制造业发展。“从技术到资本,江财人在大湾区创新链上形成了闭环支撑。”随行的阙善栋副校长如是总结。
机制突破:构建产教融合立体生态
行程压轴环节,江西省驻粤办会议室内暖意盎然。当镌刻“比亚迪奖学金”的捐赠牌完成交接,校企合作跃升至制度性保障层面。在赖晓岚主任见证下,校地企三方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跨境人才培养基地、政策研究智库及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等方面紧密合作。
“这意味着从单点合作转向系统赋能。”刘耀彬阐释战略构想,“未来将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孵化—金融支持’全链条,使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时共振。”校企地各方深度探讨联合创新的可行性,产教融合正在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度转化。
湾区启示:重构卓越财经人才培养坐标
返程高铁穿越暮色中的城市群,调研组成员展开热烈研讨。深圳现象给予的启示逐渐清晰:当百年商科底蕴遇见湾区创新生态,江财的人才培养革命已势在必行。
“必须打破学科壁垒,培育‘金融+科技’‘管理+数据’的复合型大脑。”刘耀彬划出改革重点。调研成果是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有力印证。学校继首届研究生教育大会、省部共建暨驻外研究院创新发展会议之后,即将召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首届本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大会,启动人才培养2.0版,全面贯彻“3+4+X”人才培养改革方案,通过分类培养思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财经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夜幕下的深圳湾繁星点点,犹如无数创新的火种。这场向南的“问道”之旅,不仅带回了校企协同创新的湾区方案,更点燃了江财教育变革的引擎。当财经基因在产教融合的熔炉中淬炼重生,一所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崭新图景,正从珠江口东岸蔓延奔涌至赣江之滨、蛟湖之畔!(图文/省部共建中心 审核/姜莹 赵旻 成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