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至7月4日,设计与艺术学院“文脉薪传·艺绘峡江”实践团深入吉安市峡江县金坪民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以多元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在金坪民族乡小学,实践团以“美育+劳育”设计课程。“房树人绘画测试”中,孩子们用彩铅勾勒家庭图景,队员通过笔触分析心理;“民族创意绘画”课上,苗族、侗族纹样在画纸上绽放;“画里有红”环节,孩子们用色彩描绘天安门与五星红旗,庆祝建党104周年。“红绿灯大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在奔跑中识别交通标识,《在灿烂的阳光下》等红歌教学传递爱党情怀,《宁夏》则带领他们感受音乐的宁静意境。
实践团多线调研。在冷小燕果园,他们了解“农旅融合”转型路径并直播助农;跟随全国劳动模范石玉莲走进甘蔗田与科技小院,见证“科研团队+农户”模式如何让盐碱地变良田;走访农户时,当地村民热情介绍婚嫁、丧葬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既保留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元素。
金坪农垦馆内,1953年的铁犁诉说垦荒岁月;毛泽东同志旧居还原的1930年峡江会议场景,让队员们领悟“实事求是”的红色精神。在民族文化展示馆,系统了解当地多民族历史、民俗与技艺,与小学师生的座谈中,高脚竞速、竹竿舞等特色课程的探讨,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打开思路。
“健步丈量乡土路”活动设置防溺水知识关卡,孩子们答对问题才能前行。蓝天救援队在鼓楼下演示心肺复苏,“憋气挑战”让孩子们直观感受溺水危险,田间地头的警示旗讲解成为生动的安全实践课。
群山环抱的“村晚”上,实践团与留守儿童合唱《宁夏》,果园蝉鸣与旋律交织;红歌串烧时,台下老人轻拍膝盖应和;《红星歌》高潮中,观众手机闪光灯如星海闪烁。
从农垦馆的锈铁犁到直播间的助农数据,从课堂纹样拓印到村晚星光合唱,江财学子用专业实践激活乡村文化基因,让青春与乡土同频共振。
(图文/唐蕾 敖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