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专栏刊发我校党委书记刘耀彬署名文章《以“融”为要聚合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文章指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努力做好育人主体、要素、资源融通融合融汇的大文章,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首先,聚焦体系建设破难点,着力推动育人主体的协同融通。一是融通领导机制,强化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议事规则,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化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校领导联系制度,让“思想政治工作体验日”“学生生活体验日”和听上思政课等工作常态化规范化。二是融通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建立相关单位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成立教师工作部,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继承和发展学校“六进楼栋”优良传统,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四级联动”,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全过程。三是融通管理机制,实现本研一体。学校推动“大学工”管理改革,构建学工部(处)统筹,研究生院、创业教育学院、团委等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学生”四维协同工作体系。
其次,聚焦大思政课抓重点,着力推动育人要素的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创新思政课“多课联动”教学模式,将财经特色融于思政课程教学,把专业元素嵌入到思政课程的教学全过程。目前,学校已建成思政课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门、精品课程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学校大力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良性互动和共生发展。立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二是积极破题实践育人难题,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学校构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和“春夏秋冬”全周期育人体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充分利用校内校史馆、税收票证博物馆和红色文化广场等场馆资源,探索校园文化场馆育人新范式。通过加强党团联动、校院联动、师生联动、内外联动,培育了一大批实践育人品牌项目。三是共建共享优质思政资源,增强育人合力。学校依托全国大思政课建设实验区、江西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组长单位、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等平台,形成优质教案、讲义、课件等系列专题教学成果。立足江西红色资源优势和学校财经学科专业特色,依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红色资源教学科研开发利用教师团队”,开发“红色财经故事集”“红色金融故事集”等系列教程,形成系列教学资源。此外,学校还依托数字技术、智慧教室、慕课平台等现代手段,将思政资源数字化智能化,数智技术赋能思政教育取得新进展。
最后,聚焦网络阵地出亮点,着力实现育人资源的整合融汇。一是“融理念”,建设由“指尖”入“心间”的平台矩阵。学校不断拓展网络育人空间,着力打造有时代热度、人文温度、思想深度、情感厚度的立体化网络育人阵地,积极构建“3+2+N”全媒体宣传矩阵传播体系,以学校官网、校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宣传窗口,携手官方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新媒体平台,共同打造江财融媒品牌。其中,微信公众号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连续4年入选《中国青年报》中国大学百强官微,6次入选全国高校官微类TOP30思政育人影响力排行榜。二是“融作品”,打造有“共鸣”能“共情”的精品内容。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络作品创作,培育网络育人精品。坚持“内容为王”,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创作新媒体爆款作品。“江西财经大学百年校庆献礼片《致·信》,祝江财生日快乐!”等作品上线24小时阅读量10万+。三是“融队伍”,突出学生当“主力”唱“主角”的鲜明导向。学校建立“校、院、学生社团、班级”四级校园网络育人联合体,形成“内容+思政+服务”多功能网络育人枢纽,不断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质量和实效。学校融媒体中心与不同学科专业师生密切联动,共同创作更多贴近青年学子的优秀宣传思想文化作品。(图文/赵旻 审核/姜莹 赵旻 成亚林)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tbFW2ZTU5bt7W7-Ro-v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