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李悦波,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国际金融专业,08国金2班,CFA持证。2012年赴美留学,后于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获商业数据分析(Business Analytics)和旅游发展(Tourism Development)双硕士。2015-2017年曾在世界银行(World Bank Group)拉美及加勒比地区部门从事扶助贷款项目策划和数据分析。2017年-2021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西半球地区部门,从事拉美及加勒比国家宏观经济与统计数据的研究分析。2021年至今,回到世界银行从事国际发展知识共享与能力建设的分析和顾问工作。
在华盛顿的办公室案头,泛黄的《中国扶贫白皮书》与拉美国家发展报告构成独特的知识拼图,构筑起李悦波独特的精神世界。李悦波,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国际学院,现任世界银行知识共享顾问。多年来他深耕数据,通过技术创新和数据驱动的方法优化国际发展知识共享的效率和影响力。近期,他与韩国财政部合作策划了关于韩国海藻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系列研讨会,聚焦其对农村经济转型的作用,推动可持续水产养殖和社区赋能的全球对话。
作为国际学院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典范,李悦波将这份在跨文化治理中游刃有余的底气,归功于国际学院的多元培养:“国际学院的双语教学模式和国际化课程设置,为我适应多元文化工作环境提供了关键训练。课堂上‘严谨学术+平等对话’的氛围,正是国际组织‘专业权威≠等级权威’文化的预演。”
“All roads lead to Rome.All roads lead tosuccess.”道路千条,成功万法,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悦波跨越南北、横亘经纬的国际化锤炼修行之路。
求知之路:书山有径
初入学院,国际学院强大的师资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激发了李悦波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同时,国际学院低年级以英语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让李悦波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大三时,他申请了学院的国际交换项目,在奥地利学习生活了一年。期间,他与来自23个国家的50多名国际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和日常社交中深度互动。这是他第一次长期在海外生活,完全沉浸在英语授课的环境中,并体验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也让我对未来的留学或海外工作规划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可以说,这是一次宝贵的国际化生活试炼。”维也纳的留学之旅,无疑为李悦波的后续求学之路指明了方向。同年,他在《时代金融》期刊上发表了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论文,仅用20天时间就成功通过了GMAT考试,并顺利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深造。而国外大学“放养式”的教育模式,反而激发了李悦波体内蕴藏的旺盛求知欲。于是在读研期间,他努力地阅读文献、钻研课程、请教师长。之后工作期间,李悦波仍坚持每天学习两小时,用两年的时间通过了CFA三级考试并取得职业资格证。
“知识总在变革,永远不要觉得知识是无用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条求学之路,李悦波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平稳而坚实。
进取之路:职场进阶
“我在不同的工作体验中,深感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酒店管理到世界银行,从世界银行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重回世界银行,职场身份的每一次转换,都是工作能力的一次进阶,缓缓铺就了李悦波的进取之路。
李悦波解释道,世界银行是全球最大的发展援助机构,它专注长期减贫和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中等收入国家和最贫困国家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而本科期间所学的CorporateFinance课程中NPV/IRR的建模训练,直接转化为世界银行项目评估的核心工具。而IMF的核心使命则是维护全球货币金融稳定,主要的职能包括定期评估189个成员国的宏观经济,向陷入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贷款,为各国央行、财政部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整体风格比较严肃。在IMF从事宏观经济政策分析时,江财国际金融课程的前瞻性价值得到充分验证。国际学院肖璐教授的Macroeconomics课程对“三元悖论”的深度解析,为李悦波评估新兴市场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了关键分析框架。这些课程不仅构建了他的量化分析能力,更培养了“政策理论-市场实践-发展影响”的多维决策思维。
图为李悦波与第四任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合影
李悦波还提到,在国际组织的工作环境中,双语能力和跨文化素养不仅是基本要求,更是核心竞争力。从最初的竞聘阶段开始,流利的英语表达和专业的金融英语能力让他能在面试中精准阐述观点,突出自己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这些能力更为重要。例如进行IMF的第四条款磋商(Article IVconsultation),需要同时理解成员国的政策诉求,并用符合国际规范的英语撰写评估报告。而在日常团队协作中,对不同文化沟通风格的把握(如德国同事的严谨性要求vs东南亚合作伙伴的关系导向),往往直接决定了项目推进的效率和质量。
图为李悦波与国际清算银行亚太地区首席代表张涛合影
寰球之路:视界无涯
“国际学院是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少数开设双语教学使用原版教材的学院之一。优秀的出国交换、留学以及对外交流的资源非常吸引我。”谈及选择国际学院的初衷,李悦波的神情中满是自豪,“我们80%的专业课教师具有海外知名高校研究和任教经验,也不乏在大型金融机构任职经历,不是单纯教授理论,而是将实务案例带入课堂,这在国内高校中十分罕见。”
李悦波特别提到,当时兼任外事处工作的朱长河老师令他印象深刻。朱长河老师所教授的《英语精读》课程,在学术阅读与词汇运用教学之外,还融入了丰富的跨文化实践案例,比如解析国际公文写作、对比英美社会文化差异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环球视野。
而今,李悦波将国际学院“立品、厚学、开放、爱国”的院训刻进能力建设项目——秉持厚学精神和开放理念,研究大语言模型和生成式AI工具,探索如何用这些技术高效生成模块化微学习内容,帮助世行在线学习平台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发展中国家知识获取可及性;恪守立品准则,通过统计分析与数据可视化建立课程影响力评估体系,测评国际援助和经济发展课程的参与效果;心怀爱国情怀提出改进建议,确保知识传递更贴合“一带一路”合作国宏观经济环境需求。
从鄱阳湖畔到维多利亚湖岸,李悦波用十五年走出一条寰球轨迹:当个人坐标系与国家发展轴线共振,当本土智慧与世界需求形成拓扑联结,有限的地理疆域便升维为无垠的文明星空——这正是“视界无涯”的深层隐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苍穹下,每个追光者既是星子也是银河。
总结
求知路漫,学则必达;进取路远,行则将至;寰球路遥,联则同辉。通向罗马的路有很多条——“其实每一条路都是荆棘密布,每一条路也都是康庄大道,关键看自己怎么走。”李悦波回顾来路迢迢,不禁感慨万千,“但我相信每一个江财国际人都能把属于自己的罗马之路走好!”
李悦波给学弟学妹的寄语
1、学习语言
英语是基础,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再学一门二外。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打开另一种文化的钥匙。通过语言可以深入理解另一种文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建立文化比较的视野。
2、广泛阅读
多读书,例如财报分析、价值投资和行为经济学,对未来的工作和投资很有帮助。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rhymes。涉猎经济历史能让我们知晓历史规律,发现下一次转折在哪里。
3、体育运动
保持规律运动很重要,无论是跑步、打球还是健身,都能显著提升专注力和抗压能力。同时,运动也是很好的社交方式,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拓展人际圈。
4、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实践,无论是实习、打工或者志愿者活动都是真实的职场和社会体验,比学校更能教会如何与人协作、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真实商业场景中洞察行业需求与趋势,通过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