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转型改革大家谈】AI时代科研组织管理的思考

​​​​​​      【编者按】​为形成改革合力、凝聚改革共识、加速转型发展,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10月14日下午,学校召开“加快智能化创新能力建设”主题转型改革专题推进会。相关单位负责人围绕会议主题谈体会谈思路谈打算。

AI时代科研组织管理的思考

——科研处 

       本次汇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2022年我校从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建设学术研究型大学以来,科研处推进的转型改革措施和落实情况;第二部分介绍转型建设以来我校的科研成果现状;第三部分介绍AI赋能科研管理初步构想。

  两年来科研处推进转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目标,两个主体,三个保障,四个抓手。在打造江西财经大学有组织科研的“1234”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且可推广的创新做法,具体如下:

  图1江西财经大学有组织科研的“1234”模式

     1个目标: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学校坚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承担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使命,全面拥抱数字经济,吹响全面转型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的号角,在推进建设高水平财经大学的道路上追求卓越与创新,向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人民满意、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行。2023年学校十一届二次双代会《校长工作报告》中江西财经大学将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2023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以“弦歌不辍育桃李百年江财谱新篇——江西财经大学全面推进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建设”为题报道江西财经大学勇立潮头,吹响全面转型建设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的号角。

      2个主体:学科团队和青年教师。在学科团队方面,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项目评价、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8〕37号),江西省《关于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落地江西的实施意见》(赣府厅发〔2019〕24号)《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措施》(赣教规字〔2021〕6号)等文件精神,为全力支撑江西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学科培养和造就高水平优秀学术群体,培育和积累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一流教研成果,特制订《江西财经大学学科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学科团队分为A类和B类。其中,A类团队为学校重点培育的高水平学科创新团队,采取组织推选和“揭榜挂帅”两种方式组建,B类创新团队采取自由组建方式。2022517日江西财经大学印发《江西财经大学学科创新团队实施方案》)。

  在青年教师方面,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青年教师在成长初期面临较大困难,特别是研究经费严重不足,限制了青年教师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青年教师是江西财经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中坚力量,为解决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教师科研经费不足的难题,科研处将组织开展“科研处开放日”活动,该活动的目的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了解青年教师学术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引导青年教师聚焦学校在学科规划中拟定的研究方向,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第三是提供潜在的学术合作机会,形成学术共同体。“科研处开放日”活动,既是江西财经大学今年科研制度改革的重要工作,也是落实学校在推进有组织科研工作中提出的将科研激励前置的关键举措,改变传统的“先成果后奖励”的科研激励模式,逐步形成“先资助后成果”的科研激励模式。科研处负责人将与有学术热情和科研梦想青年教师一对一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共同探讨实现科研梦想的办法。(江西财经大学已分别于2023621日和20231122日共举办两期“科研处开放日”活动,于2022114日召开青年教师2023年国家课题申报动员会)

     3个保障:制度设计、经费支持及人才赋权。在制度设计方面,为加快以有组织科研推进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建设,江西财经大学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在有组织科研理念上对高质量发展“四新”要求进行深入解读、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上对加强合作进行深入研究、在科研评价体制上对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在人才引育机制上对建立进行探讨,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关于加强有组织科研若干意见》制度文件。(江西财经大学于2023926日出台《江西财经大学关于加强有组织科研若干意见》)

  在经费支持方面,为加快学术研究型大学建设,调动教研人员申报重要研究项目的积极性,提升研究质量和水平,江西财经大学科研处对《江西财经大学重要研究经费配套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进行修订,旨在加大对科研人员的资助力度。同时,在“科研开放日”活动中的“先资助后成果”的科研激励模式中给予青年教师10万元以上的科研经费资助。在重要的项目申报过程中,为鼓励教师们积极申报,学校对申报重要项目的科研团队给予一定的科研奖励支持。(《江西财经大学于202237日出台《江西财经大学科研纵向项目经费包干制管理办法(试行)》;于2023515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重要研究项目经费配套资助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于2023625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科研贡献工作量计分细则(2023年修订)》;于2024511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横向课题科研经费管理办法(2024年修订)《江西财经大学科研成果计分细则(2024年修订)》《江西财经大学科研贡献工作量计分细则(2024年修订)

  在人才赋权方面,赋予院士科研团队用人自主权。为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陈松蹊院士科研团队建设,规范专职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根据《江西财经大学章程》,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吸引和聚集国内外高水平知名科学家和学者加入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松蹊院士科研团队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陈松蹊院士科研团队的专职研究人员具体分为三类:①一般性科学研究岗,该类岗位为专职科研系列,主要从事一般性科学研究相关工作;②基础性科学研究岗,该类岗位为专职科研系列,主要从事基础型科学研究相关工作;③支撑型科学研究岗,主要从事特色数据库建设、科研报告撰写及数据分析平台开发工作。对于院士科研团队专职研究人员的考核指标、考核方式及享受待遇均由以院士任组长的考核小组进行决定,切实做到赋予院士科研团队用人自主权。(江西财经大学于2023713日印发《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陈松蹊院士团队专职研究人员管理运行方案(试行)》)

      4个抓手: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培育、高水平论文组织及重大奖项培育。

  在重大平台建设方面,江西财经大学从平台申报到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服务,学校多次召开重点实验室申报推进会,召开实验室发展专题研讨会,制定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同时,为配合江西财经大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聚焦突击队学科(统计学科(群))相关研究方向,对接江西“2+6+N”产业,打造特色交叉学科团队,发布了2022年江西财经大学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此外,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发布了2024年度开放课题。江西财经大学于2022920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管理办法(暂行)的通知》于2023年926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开放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20221013日印发了《2022年江西财经大学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报通知》,于20231120日印发了《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通知》

  在重大项目培育方面,在各类项目申报管理中,我们重点抓国家级项目申报,严把质量关,认真做好课题申报的组织、指导和审核工作。对各单位申报的国家级项目实行专家预评审制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对每一份申报材料提出修改意见,并专门召开课题申报分析论证会,通过集中点评、逐个反馈,极大地提高了课题的申报质量,提高了国家项目的命中率。202312月4日江西财经大学召开国家课题总结大会暨国家课题申报动员会。在国家课题申报中,进一步明确各教研单位申报数量和立项预期数量,给各教研单位下达国家课题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确定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申报各环节时间节点,根据国家社科和国家自科申报时间要求,制定各环节时间节点安排;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对各单位进行项目申报辅导,科研处遴选已经立项且写得较好的社科和自科的国家课题申请书范本,并印制成册,供各单位青年教师和有意申报的教师在申报国家课题时作为范本参考,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对教师申报课题进行指导;定期召开科研副院长例会解决国家课题申报中的问题,交流国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中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江西财经大学于202337日印发《江西财经大学国家课题申报组织工作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于2023124日江西财经大学召开国家课题总结大会暨国家课题申报动员会)

  在高水平论文组织方面,增强精品意识,打造科研精品,江西财经大学要求各学科点要做好长期的科研精品规划,加大实质性的投入,充分发挥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老师的作用,使打造科研精品的工作得到实质性的推进。鼓励教师合理定位,找准方向,潜心研究,进一步加大高水平科研论文的培育和激励。培育高水平奖项,督促教师及时进行成果登记,在各种媒体、平台和展览上,加大成果推荐和宣传,提高科研成果的社会反响。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项,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引导与制度激励,产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在重大奖项培育方面,一是高度重视重大奖项的培育申报工作,重大奖项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打磨,才能在省级和国家级的申报中取得好的成绩。广泛调动广大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梳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教研活动二是主动地有组织地做好重大奖项的申报工作。一方面增并结合,突出重点,扩大基数。在全校高度布局规划重点项目,在学院层面思考、总结、提炼学院的教学经验,增加申报数量;另一方面加大激励力度,从学校和学院层面为重大奖项的申报提供激励保障;三是把握申报工作的要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材料申报、宣传推广和评审过程的细节工作四是重视不同类型成果的设计,根据重大奖项申报的类型组建最合适的牵头人和申报团队。

  经过两年的建设,科研成果初步显现。通过学校科研系统统计全校登录考核计分的科研人员总数为1175人,其中正高 243,副高 369,中级554、初级11人。根据学校科研计分规则,科研处核计2023年度科研总分13027分(不含教改课题、教学成果奖、指导大学生各类项目、指导学生竞赛等。大家可以看出论文成果占比大约四成,我认为这个是合理的,也是健康的。因为论文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研成果,有了论文,才能报课题,有了论文才能报奖,有了论文才能评人才,有了很多人才才能报平台。所以这个比例,越是基础占比越大,说明我校的科研导向是正确的科学的。

  在科研高质量、精品意识导向指引下,在不断完善的科研制度保障下,通过全校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2023年我校科研工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优异成绩。

  近期科研处正在核对学校各A类创新团队进行中期考核,初步结果显示,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并不完全聚焦,成果无法全部支撑既定的学科方向。

  虽然我校在这两年的转型建设中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绩,但上述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但我对学校转型建设的未来依然非常乐观,毕竟前两年好成绩的取得,并没有得到AI的加持,只要抓住了AI这一重大机遇,就一定能够转型成功。

  AI正在对科研产生颠覆性影响。近日,2024年诺贝尔奖揭晓,其中物理学和化学奖都颁发给了AI相关学者,这不免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果最高端的科研都可以由人工智能来推动,那么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包括我们目前正在从事的任何科学研究工作。

  AI如何赋能科研管理?我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战略层面。

  在个体层面,AI具备帮助个人研究者启发研究问题的能力/潜力,熟练使用各类AI工具将大幅缩短成果发表周期,提升竞争力:1、通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发现海量数据中存在的潜在模式;2、快速掌握跨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触类旁通。

  在组织层面,运用AI工具缓解产出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在项目遴选、学术评价、学术网络建构,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研究方向的优化。

  在战略层面,AI战略布局将在未来抢占先机。我个人建议不需要在经费上投入太大,特别是在学校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更多的是软的投入,规划、政策、文化、培训上变化,最重要体现在从上至下观念的转变上,一定要确立AI4Science的观念,今天提出来的只是一个粗轮廓的建议。1、制定AI驱动的科研战略规划;2、优化科研资源管理;3、强化科研文化与创新氛围;4、促进跨学科合作与知识共享;5、基于AI的持续监测与评估。

(文/ 陈思华  审核/姜莹  赵旻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