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上午,曾三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多次获得江西新闻奖的江西日报高级记者蔡卓凡应邀来我院做了题为“谈谈三篇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采访方法与写作特点”的精彩演讲。此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王玉琦主持,党总支书记杨尚勇和我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蔡卓凡先由“到基层去、到现场去”、“抓好线索、写好消息”、“挖深挖透、写活写美”三个方面开始,并结合《东江源区域对开采说“不”》、《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和《宜春买地让地造绿》3篇荣获中国新闻奖的新闻作品采写实践,来讲述他采写新闻稿件的心得体会。
蔡先生强调新闻采写一定要到基层去,到现场去。在东江源,他采访赣南脐橙“销售大王”未果,村民在聊天时的一句“政府为了脐橙种植连稀土都不开采”引发了他的灵感,造就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东江源区域对开采说“不”》的诞生。这段经历让他对“记者要到一线去,到现场去”这个理念深信不疑,他认为记者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有追求有理想的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现在的不少记者心浮气躁,不去基层和现场,这样是无法捕捉到真正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对于如何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写好消息,他又通过与建设新农村政治大主题吻合的《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这篇新闻作品的采写来为大家讲解。《上小潭村34年每年举办运动会》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时获得第八届江西报刊新闻奖一等奖,第十三届江西新闻奖一等奖,第十四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一等奖。线索作为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对于记者来说十分重要。“好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说法在蔡先生看来是不对的,他认为记者要以小见大、一眼看到新闻性强的东西。同时,要有获奖意识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这样才不会和好的线索失之交臂。紧接着,蔡卓凡记者又以《宜春买地让地造绿》为例进行了分析,指出有了好的新闻线索,还要有写好消息的意识,不能草率了事,而是要挖深挖透、写好写美。
在讲座过程中,蔡卓凡记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从他的三篇中国新闻获奖作品入手,来谈新闻如何进行采访与写作。他的观点让大家深有同感,其中一些独特的见解也使在场的师生收获颇丰,他的精彩讲述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新闻实践课。最后伴随着是师生们热烈的掌声,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文/毛羽琪 万� 编辑/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