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2022-2023信息公开

邓辉校长在第十一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上工作报告

​锚定建设目标聚力加速转型

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在第十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23年 3月24日)

校长  邓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学校年度工作,请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建议。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百年名校”建设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实落地,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是育人质量不断提升。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牵头单位之一,“思政课课程群教学团队”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3门本科课程、4门研究生课程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获评首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全国自主试点以及省示范点建设,增强“三全育人”实效。

  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首批江西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提升专业内涵,加强跨学科交叉专业建设,金融科技、数据法学等7个交叉专业2022年全部实现本科招生培养。优化专业结构,申报建设低碳经济学等3个服务江西引导性专业,撤销4个已停止招生的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增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达34个,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2位;新增4个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本科专业;在江西省第二轮专业综合评价中获评四星级本科专业19个、五星级本科专业18个,星级覆盖率达95%,居江西省高校第1位。提高课程建设质量,52门课程立项为“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立项率居江西省高校第1位;“中国税制课程虚拟教研室”“统计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强化实践育人,劳动教育典型案例获评全省一等奖,学校获评“江西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推进健康教育行动,学校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发挥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学生斩获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金牌15枚,奖牌共计83枚,创历史新高,其中会计学院2019级温洁同学一人贡献两金。改进本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成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立项省级教改课题32项,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1个,教师平卫英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二等奖,教师王雯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重塑学位论文全流程及关键环节管理,抓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获评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1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9篇,评优率达91%;教育部学位论文抽检中,未出现“存在问题博士学位论文”。强化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率较去年增长167%;斩获第十九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校成为江西省唯一荣获优秀组织奖单位;推进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3人荣获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2人荣获江西省研究生“十佳实践之星”。

  大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基地”。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提升学生双创能力,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较去年增长10%,省级奖项增长13%;荣获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学校在全国人文社科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排名攀升至第4位。

  二是学科特色更加凸显。推进学科分类建设,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4个学科再次入选江西省“十四五”一流学科;统计学科入选江西省冲击国家“双一流”学科突击队,学校制定出台《全面快速推进统计学科(群)建设工作方案》《突击队学科队长岗位聘任办法》等文件,以新型举校体制全力推进突击队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成立学科设置调整方案制定工作专班,拟定学科院系调整工作方案。推动学科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兴、交叉学科,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1个、交叉学科4个。做好学科评估工作,10个专业学位点参与国家专业学位水平评估,9个获得B类等级。

  三是科研能力大幅增强。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成功获批“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建设项目,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抓实重大项目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立项28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重大项目累计立项数占江西省总立项数近50%,1项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批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自科基金立项4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9项。分类培育学科创新团队,制定A、B两类学科创新团队实施方案并完成团队组建;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首次设置开放课题。促进高水平论文发表,以第一单位发表A类论文17篇,其中教师欧阳静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文章,是迄今为止江西省学者在该刊物上发表的第9篇文章;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三大媒体发表理论文章7篇,居全省前列。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突出重大项目和高水平成果激励。加强博士后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2位,江西省高校第1位。

  四是人才工作开创新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聘任中国科学院陈松蹊院士作为统计学科首席科学家,全职引进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青年项目高端人才1人、博士53人;柔性引进高端人才2人;入选“长江学者”讲席教授1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2人、科技部“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1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工程项目18人、江西省“双高”人才工程项目3人、江西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项目2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教师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优化职称评审工作流程;完善人才引进政审考察工作机制;修订教职工服务期管理制度、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规范教师兼职兼薪审批工作程序;稳妥推进人事代理人员转编工作。

  五是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进一步理顺社会服务工作体制机制,制定各单位年度社会服务工作目标任务,推行社会服务目标管理,出台《非学历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引企驻校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深化产教融合,服务数字产业,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成功引入3家VR领域知名企业驻校进行联合人才培养,并获898万元外部办学资源,育人案例获评江西省教育改革创新十佳案例,获批江西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重点产业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获评软科“A+”专业;学校获评“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推进社会服务试点学院和“一院一品”建设,工商管理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高标准完成试点任务,其中工商管理学院社会服务收入总额达1968万元。加强横向交流合作,提升咨政能力,获批4项财政部部省共建委托研究课题,立项江西省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重大项目,承担江西省自然资源委托代理机制改革重大课题;与赣州市政府共建赣州研究院;新增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1个企业工作站;《江财智库专报》获国家级、省部级领导批示共计51篇次;与12家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年培训人数近8900人;2022年全口径社会服务收入突破1亿元。

  六是国际化办学再创佳绩。巩固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新增海外合作院校6所,全球合作网络扩展至44个国家及地区的166所院校。加大国际化项目申报力度,新增国家留基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国际组织后备人才项目等项目7项,获批各类国际化项目19项;国际本科“2+2”培训项目实现首届招生;全年拓展社会资源超过1600万元。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来华留学生均为学历生且硕士、博士占比67%;再次夺得江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大赛第一名,成为省内首个“三连冠”高校;持续讲好中国故事,实施教育部“汉语桥”项目和国际夏令营活动,来华留学生Islam MohammadSaiyedul(吴迪)等投身志愿服务的事迹被中央媒体广泛报道。学校蝉联江西省本科高校教育国际化水平排行榜第一名。

  七是招生就业持续向好。全面推进招生就业综合改革,完善全员全过程的支持体系和协调机制。持续增加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江西录取排位继续保持全省第二。落实访企拓岗行动,引入华为等一批高质量企业,就业岗位逆势增长约36%。2022年毕业生总体就业去向落实率居江西省高校第1位,就业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率全省领先。毕业生留赣比例稳步提升,参军入伍人数增长约140%。基层政策性岗位就业比例增长约60%。

  八是民生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按照“保重点、保运转、保民生”的思路,多措并举实现教职工待遇稳中有升。为教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发放专项绩效工资9049万元,发放新冠疫情防控特殊慰问消费券69万元、年节福利696万元。高质量完成基建维修改造工程24项,完成维修改造面积53000平方米。重点基建项目申报取得重大突破,数字经济实训大楼获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8000万元。完成蛟桥园南北校区室外网球场、枫林园室外篮球场和麦庐园南区室外篮球场等体育教学场地维修以及托育中心改造等民生工程。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整体搬入枫林园校区办学。充分用好国家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项目政策红利,获批银行贷款9800余万元,其中610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室、实验室、信息化办学条件。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获评“江西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教育发展基金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基金会捐赠到账1245万元,投资收益约计155万元,基金会荣获“2022年省本级精品社会组织”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除了上述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学校还大力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和“院办校”改革,实行财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安全保卫、图书档案、医疗卫生、审计、“两刊”工作、校友工作、离退休工作等其他工作都有新进展。附中、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办学有新成效。省委副书记、省长叶建春等多位领导同志先后来校视察调研,对学校事业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各位代表,2022年以来,面对疫情冲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广大校友、各界朋友和离退休老同志,以及通过各位代表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与此同时,对标对表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对照师生员工期待期盼,学校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是:“双一流”建设力度还需要加大,高层次领军人才仍然缺乏,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还需要加强,国家级科研平台突破存在困难,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不足,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度不足,内部治理、管理服务效能还需有效提升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和挑战,务必以更大决心、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攻坚。

  二、2023年工作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学校第六次党代会精神的起步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

  (一)总体考虑

  2023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第六次党代会部署,坚持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建设主线,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全面总结百年办学成就和经验,进一步夯基强筋、激发活力,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奋进“第二个百年”。

  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要从总体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质量提升为核心,推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动力提升为支撑,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效率提升为抓手,推发展机制的转变。还要从目标上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推动向学术研究型大学、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转型。

  转型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教师是办学的主体,过去的发展模式,部分教师把个人成长与学生成长割裂开来、个人研究与社会需求割裂开来、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割裂开来。我们现在迫切需要从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塑上,从强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责使命上,激发教师育人热情,做强有组织科研,提升服务贡献度,在转型建设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重点工作

  学校工作要点对2023年各方面工作已经作了整体安排,在这里,我主要围绕推动转型发展,报告今年的重点工作。

  1.以转型建设学术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工作布局的质量变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一流学科建设质量。教育、科技、人才既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学术研究型大学作为创新性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中心,必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学科布局调整,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多学科交叉育人,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

  提升思政育人工作效能。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推进“五育并举”“三全育人”综合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积极融入江西省“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工作,以课堂为中心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打造“红色文化广场”育人品牌。推进“大学工”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本硕博学生工作一体化管理,提升思政水平与管理效率。加强就业思政教育,把就业育人全面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更多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工程。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一体谋划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加强省“十四五”一流学科建设,推进统计学科突击队建设全面提速,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学科建设全面加强。培育新的“省级一流学科”,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建设全面对标。做好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逐步理顺学科与学院关系,调整学科布局与学科建设体制,落实学院学科建设主体责任启动学科院系调整工作。

  启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计划。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创新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深化研究生分类培养,推进本硕博贯通衔接与管理,提升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开展“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全面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实行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淘汰“水课”“水师”,加强课程过程化考核,深化一流课程建设。坚持动态调整原则,布局一批紧缺专业和新兴专业,对传统专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三级认证准备工作。建好“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打造创新实验班拔尖人才培养精品项目。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实验室归口管理机制,对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加强人才引育模式创新以高端人才引育大突破为目标,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加强高端人才自主培育,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支撑带动作用。建立优秀人才早期发现、培养和跟踪机制,健全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大量涌现的体制机制,为青年人才选用培育搭建平台。强化博士后培养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撑作用。

  促进国际化办学扩面增效。以扩大国际合作范围、丰富国际合作类型为重点,不断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网络,开拓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抓好国际化项目建设,申报新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筹备申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提升学生全球胜任力,扩大学生赴海外留学规模和层次。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加强“留学江财”品牌建设,扩大海外对接院校和招生数量。推进科研国际合作,推动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建设取得实效。

  深入实施招生就业综合改革。落实招生就业“一把手”工程,推动形成“大招生、大就业”工作格局。完善“校院系”“招培就”“校企政”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抓好招生宣传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打造“江财故事”“专业故事”宣传品牌。紧盯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总目标,持续提升毕业生升学比例。提高访企拓岗实效,做好高质量就业市场建设。重点做好毕业生留赣就业思政教育,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兜底帮扶,稳定政策性岗位招录,完善就业统计检查机制,组建校就业指导委员会。

  2.以转型建设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为目标,系统推进交叉融合研究新领域新赛道的动力变革,全面提高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能力。面向数字经济主战场,推进经济管理等社会科学与数据科学交叉融合研究,在财经数据科学领域以及更广泛的计算社会科学领域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力度,促进产生更多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强化有组织科研,系统推进战略导向的探索研究、前沿导向的创新研究和市场导向的应用研究,争取在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上取得新业绩。

  深入落实“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行动方案”。聚焦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创新性、前瞻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围绕数字经济战略规划和部署,在数字金融、数据价值评估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支持数据驱动科研创新,鼓励教师以数字技术变革传统经济学研究方法,建立调动教师收集数据资源的动力机制,支持基于数据要素的科研成果创新和转移转化。

  开展科研创新攻关行动。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凝练有组织科研主攻方向。扎实推进A类、B类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学术精品,加大高水平成果支持力度,打造百年江财系列学术讲座和“信毅文库”品牌专著。强化跨学科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建设,出台交叉学科建设和管理办法。加强有组织科研能力建设,强化科研处科研组织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学院、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积极性。强化跨学科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建设,出台交叉学科建设和管理办法。

  加快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培育财经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高位推动“经济系统数字孪生”子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财经大数据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大湖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新文科实验室建设,加强算力、数据资源和数据处理基础能力建设。

  3.以转型建设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为目标,系统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的效率变革,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大学治理水平。要发挥社会服务对办学生态的牵引作用,在统筹校内校外“双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校外各类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充分梳理和激活校内教育资源,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通过将服务成效纳入教育评价、教师评价、治理机制改革等,推动办学体制和内部治理更具效率,促生社会服务主动性,打通校内校外教育资源“双循环”,形成大学和社会协同发展、互促共赢局面。

  推进社会服务提质增量。以服务重大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为关键,提升社会服务有效度。加强咨政建言能力建设,增强智库影响力。持续推动“引企驻校”合作办学,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路径,继续办好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有序推进赣州研究院发展,精心谋划筹建数字设计现代产业学院。加强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建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做大做强教育培训。力争2023年全校社会服务总收入(不含捐赠收入)实现20%增长。

  持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坚持以“破五唯”为导向,重点推进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联动改革,实施科研分类、开放、长效评价,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优化教职工荣誉体系。

  启动绩效工资制度改革。优化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以绩效为导向优化单位和个人考核制度,强化投入与产出绩效在学院考核中的比重。

  推进岗位动态管理改革。健全符合人才发展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按照“科学设岗、聘期管理、分类考核、动态调整”思路,建立“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动态管理机制,对聘期考核不合格人员予以低聘。

  深化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对校内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全面加强依法治校,创立规范性文件合法审查机制。研究推进学院分类管理改革。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作用,提升学术治理水平。

  除了以上重点工作,还有两项贯穿全年的重大专项工作,一是办好百年校庆系列活动。要根据百年校庆筹备工作总体框架方案,办好十大重点活动和其他系列活动,全面回顾百年发展历程,总结百年办学经验,展示百年发展成就,凝聚奋进力量。二是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以审核评估为契机,进一步凝练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特色,全面开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体检。

  各位代表,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彻以师生共享为原则的发展理念,今年将重点办好以下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进一步改善附中办学条件。投入1000万元用于新建附中教学楼,改善软硬件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助力学校人才引育留用。

  二是进一步改善学生宿舍条件。加大学生宿舍维修力度,推进枫林园1栋和2栋学生宿舍翻新改造及家具更换项目、蛟桥园学生宿舍筒子楼公共卫浴改造工程,加快研究生大楼室内装修。提高学生宿舍安全管理水平,在学生宿舍安装视频安全系统,增强学生安全感。

  三是加快多媒体教室软硬件更新。对蛟桥园和麦庐园300余间公共多媒体教室软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做好全校教室吊麦安装工作,实现教室扩音设备改造升级。

  四是加强食堂食品安全卫生及价格监管。实行食品安全监督联动机制,提升师生对食堂卫生、饭菜质量、食品价格的满意度。

  五是推进体育场馆翻新改造。重点推进枫林园体育场馆维修翻新工程,改善枫林园校区师生健身环境。

  六是加快水电项目改造。完成蛟桥园、麦庐园校区高压双电源改造项目,推进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更换智能远传电表和智能水表,全面实现师生网上购水购电。

  七是加强校大门安全管理。在学校主要出入口增设人脸识别门禁道闸,强化精准监管。

  八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疗设备更新换代,更换校医院DR设备,采购全自动生化仪和救护车。

  九是做好网络优化升级。对枫林园1栋、2栋学生公寓进行光纤网络改造,对蛟桥园11栋、14栋、15栋、19栋、22栋学生公寓进行网络升级改造,对麦庐园图书馆无线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十是建设更优质的离退休人员服务体系。加大对老年社团支持力度,做好老同志走访慰问活动等。

  结合今年学校工作要点,还要积极做好省文明校园建设与复查迎检工作;提高财务统筹保障能力;提升后勤服务和资产管理质量;加快数字经济实训大楼项目建设;加强平安和谐校园建设;加速推进智慧校园数据治理工作;规范招标采购管理;提升图书馆、文博馆文化品质和育人功能;继续办好“两刊”;增强附中、医院、档案馆、基金会、校友会服务发展能力;推进独立学院提质增效。

  各位代表,学校将持续加强作风建设,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纠“四风”树新风,深化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巩固基层减负成效。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突出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审计。持续优化工作流程,完善岗位责任制,发扬实干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升管理服务质效为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目标,聚力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江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