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广大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我校师生通过中心组学习、主题党日、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首先是战略定位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西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叠加。要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巩固传统商路,积极开拓新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时,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内陆省份要主动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把独特的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是内涵和变化。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其中改革是对国内而言,开放是对国外而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为适应加入WTO进程,中央政府清理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300多件,地方政府清理地方性政策法规19万多件。时至今日,我国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逐步成长为重要参与者。除贸易领域外,在金融、安全、科技等诸多领域,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中,中国都面临类似的情况。随着中国同主流国际体系的深度融合、自身的进一步强大以及全球治理赤字的问题日益凸显,中国也开始向世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国际公共产品之一,已获得世界广泛认同和支持。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可以感受到,今天谈开放,还意味着要对外输出标准和规则,这就要求首先要做好对内开放。因此,“深化对内对外开放”这句表述,一方面表明我们对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成就的肯定和继承,同时也意味着对新时期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调整。
第三是江西的积淀和优势。事实上,江西自古就有开放的底蕴和传统。世界认识中国,从China开始。世界认识China,从景德镇开始。自唐代至明朝,王勃、“茶圣”陆羽、王阳明这些“外地人”在江西收获了辉煌成就。从江西走出去的才子名人更是不胜枚举,特别在明朝,诞生了“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按照传统的地缘视角,江西既不靠海,也不沿边,的确面临一定程度的制约。但是,共建“一带一路”让江西这样的内陆省份迎来了全新的开放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江西抢抓战略机遇,加快贯通链接开放通道,释放“四面逢源”区位优势;有利于江西产业、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利于展示江西丰富的历史文化生态优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更多江西元素、体现更多江西作为。
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江西考察调研提出的新使命和新要求,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部署下,江西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将开创新局面。自2021年起,在校领导的正确引领下,江西财经大学开启了全面推进社会服务的总动员。作为江西财经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也将紧密结合我校全面推进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全国一流数字财经大学和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标杆大学三大转型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文/国际经贸学院 陈哲 编辑/李贵超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