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生”角度推动乡村振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7月10日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调研团前往江西省宜春市温汤镇开展了以“基于‘三生’视角的利益相关者协作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以温汤镇的整条产业链为主线,围绕其旅游业态发展模式对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展开具体调研:主要包括前往温汤镇政府进行深入交流、前往水口村“旧舍”进行参观、前往社埠村展开农业发展实地调研等。
个人普惠贷款精准营销促江西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结合个体企业主普遍面临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贵、融资难问题和银行存量贷款呈现出“利率低、利差薄”的特点
5月10日至8月31日,中国工商银行江西分行联合江西财经大学工行建模项目研究团,前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丰和中大道888号,开展了以“个人普惠贷款精准营销项目”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收集了11万余条行内个人企业主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数据建模,经测试模型的准确度高达70%,并针对目标客户开展可用于经营的贷款产品精准营销,提高银行个人普惠贷款精准营销率,及时、准确、全面满足个人企业主融资需求,并且提高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积极性,促进江西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借鉴脱贫攻坚经验,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走好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组成了一支“实事求是”实践团,于8月15至20日前往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开展了以“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在此期间,团队成员通过口头访谈、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望江县在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状,并且搜集了望江县宝塔社区在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以及生态振兴方面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通过这些宝贵的信息和数据,团队成员积极讨论了该机制仍然存在的潜在问题,并且提出相应对策。
讲好普通话,推动通用语言文字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更好地引导学生讲好普通话。
6月30日至7月5日,由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组成的“薪火相传,守望梦想”推普实践团于前往了江西省瑞金市叶坪镇发展示范村——朱坊村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在此期间,为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团队成员前往了瑞金八一小学组织开展了“沉浸式”红色话剧课堂和“走心式”红歌课堂,以及红色诗歌领诵、红色体育实践、红色剪纸教学等多种活动。此外,实践团成员也采访学校有关领导及教育部人员,了解了该校及瑞金各中小学普通话推广与普及情况。
通过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教育活动,从心出发将普通话相关知识推广得更远更深。
鄱阳流域耕地“非粮化”调研
民以食为天,粮以地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鄱阳湖流域地处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泊,承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等5大主要水系,是江西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的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7月至8月,江西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研究生组建了一支名为“鄱阳小队”的实践团,开展了以“鄱阳湖流域耕地‘非粮化’过程机理与策略优化研究”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江西省鄱阳湖流域,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了解了鄱阳流域耕地“非粮化”的现状,通过分析非粮化现象的成因和影响从而探究实现耕地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可行路径。
通过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树立了节约粮食,爱惜粮食的意识。(文/实践就业部 陈虔 图/研究生院 编辑/李贵超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