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序轮转,矢志坚守。转眼间,江西财经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江西财经大学薪火相传实践团重返原江西省立南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今江西财经大学曾用名,后文简称原学校)旧址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螺溪镇王家村,回望那段烽烟四起下的负笈兴学史,以丰富校史脉络,凝聚江财力量。
鸡鸣破晓,晨光熹微。7月11日上午,实践团跟随王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全福和村妇联主席陈小琼,来到王家村祠堂(原学校教室)参观。祠堂门口的狮子雕塑,几经风雨,依然英勇、坚韧。它见证着我校师生因日寇侵扰而迁址到此,也见证了我校师生在此扎根、读书、进步、发展。村中,王扬年住宅、北汀房古井、梧木塘、冈上小学等地都留有我校师生生活过的痕迹。在王全福的讲解中,实践团成员感受到战火纷飞时我校师生仍笔耕不辍的青春力量——艰苦办学,文体活动不缺席;艰难求学,硝烟之中更读书。
随后,实践团与螺溪镇县派组织员、宣传委员何中华开展座谈。何中华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抗日战争时期江西省会泰和》《人文螺溪》等处关于原学校在王家村办学的相关记载。校长办公室设在村民厢房、教师散居在村民家中、学生食堂用木板搭在空地上……艰苦的条件并没有使教育停滞。在王家村,我校开课、考勤、考试一如往常;师生努力图存,甚至继续招生,行政班级比抗战前还增加了两个。动荡的青春里,江财学子求学的身姿从不动摇。实践团成员感触颇深,感叹校址几经辗转变迁,“信敏廉毅”的江财精神却从不褪色。
何中华表示,希望加强螺溪镇与我校的合作,一方面积极推进我校校史馆在螺溪镇落地,另一方面鼓励我校教师定期在螺溪镇进行讲学,实现校地联动。此外,在听取实践团的日程计划后,他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幸福茶馆”的运作机制和队伍构成,为实践团开展“幸福茶馆”相关项目活动提供支持。
原学校在王家村办学时,师生和村民和睦相处。村民将师生视为自己的族人,师生尽其所能为当地办好事、办实事。“当时,(江财师生)会帮助我们这里的群众‘双抢’,包括修路修桥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印象。”谈及过去江财师生对当地的帮助,何中华赞不绝口。
世纪回首,初心弥坚。实践团成员们深受感召,希望将王家村与我校的情谊延续下去。在走访调研之余,成员们积极协助村民收稻谷,在实践中展现江财精神。扫把、铲子、木耙……大家拿好工具,各司其职,弓着腰融入浓浓夜色中。当操场上铺满的晒干的谷子都被收进编织袋后,实践团成员们直起身,用沾着泥土的双手拭去额角的汗滴。汗水包裹着的是厚重的土地和闪光的麦粒。
初到螺溪,江西财经大学薪火相传实践团用心观察历史,用劳动丈量土地,在这片故土上,走进战火青春,丰富校史脉络,凝聚江财力量,走着属于新一代江财人的“文军长征路”。
薪火团员有话说
经济学院汪宇佳:7月11日,我们一行人来到王家村我校旧址处参观。沿着乡间阡陌,听着村支书讲解,纵然新砖已成旧瓦,我们依然能于校长故居窥见其严谨的教风,于教师旧舍探索其恭俭的品格。校址门口风化的石狮子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当年学生们勤勉上课的日子。
寻迹校史,传承薪火。彼时的商职虽为避免战乱迁至王家村,但仍秉持着“信敏廉毅”的校训精神办学求学,帮扶当地乡民,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高等教育和江财未来留下火种。作为江财学子,我们返回故址,在此次“三下乡”的实践中,循着“学长学姐”的印记,重走当时路,不仅要挖掘丰富江财校史,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悟商职精神,接力商职薪火,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奉献终身。
工商管理学院徐克凡:茂密的植被、交错的乡间小路以及一望无际的稻田,都将我带入到了静谧而又安逸的乡村生活中。从7月10日到11日下午,我们小队已经进行了三次自给自足的做饭生活。从早市上采购的食材摆在面前,如何做出够全队人吃的饭菜,是我们的难题。但是这并没有难倒我们,在后勤工作组和其余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早中晚三餐,大家的饭菜从简单的面条变到了四菜一汤,每一口饭菜,都是大家辛苦劳动的结果,大家围坐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分享着自己的成果。在早餐结束之后,我们便出发踏上了挖掘校史的寻根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我们踏过田野小路,穿过农家小院,寻访了抗日战争时期我校在此的旧址。阳光下,看着曾经作为教学地点的宗族祠堂,穿过贴着奖状的门框,听着村支书的讲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看着炮火纷飞下一个个学子依旧坚持学习报国。江财人的初心与毅力,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江财人好学吃苦的美德代代相传,从不断绝。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走在乡村的道路上,如今的乡村图景已和我十年前记忆中的地方大不相同,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一栋栋新的小高楼排列在道路两侧,现代化机械运作在农田之中,村委会里挂满了脱贫成就获得的奖项,乡村振兴的成果无处不在。王家村是乡村振兴下人民生活高速高质量发展的美丽乡村缩影,每一位村民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每一处都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我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巨大成效和我们身上承担的重任。
傍晚,正是收稻谷的时候。同学与乡亲们一起,挥动着手中的扫帚,将一堆堆晾晒了两天的稻谷收集起来。明亮的灯光下,挥洒着是同学与乡亲们共同的汗水;手里流淌着的金色,是乡亲们辛苦一季的收成。这一晚,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乡村田园生活,同学与村民一家亲,共同描绘着江财学子三下乡的美好画卷。
金融学院徐乐康:七月烈日当空。在7月11日清晨,我们薪火相传实践团一行到达了原江西省立南昌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校长办公室——它坐落于王家村的一隅。清晨的阳光并不毒辣,微风抚摸着我们的脸颊,在耳边轻声耳语,感慨着历史的变化。我们紧跟着村支书的脚步踏入旧址,看着周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昔日庄重的住宅被岁月侵蚀了骨干,在无人问津中沉寂了色彩。我感受到略微潮湿的空气,尝试从墙上的标语、断裂的窗台中寻找老校长生活的痕迹。为了躲避战乱而寻至此处的教师们,在这里继续着自己至若瑰宝的教育事业。刹那间,我想起了——讲台上挥斥方遒几个小时但热情丝毫不减的老师们与图书馆里无论春夏秋冬都伏案苦读只为寻求真知的同学们。曾几何时,眼前的窗台也在深夜的烛光下映出模糊的人影,他手下笔尖传出的沙沙声淹没在了夏夜的蝉叫声中。再次站在这里,我感到时间传达过来的力量。我坚信,我们江西财经大学的教师与学子们不畏苦难,更不畏时光,在新时代的潮流中会继续昂扬前进,逐光而行。(图/安仲玉 徐克凡 薛丽超 文/安仲玉编辑/戢桐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