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夏贤明,1984年8月出生,2006年7月入党,博士,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2011年来校工作,先后从事辅导员、组织员等岗位工作,曾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共建工作办公室督办科科长。该同志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荣获江西省“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和江西财经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服务十优、五四青年奖章、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个人、研究生工作先进个人、十大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多次荣获学校年度先进工作者,作为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支部获评省级“样板党支部”。
牢记“五个坚持”争做实干先锋
夏贤明同志在党办校办工作期间,始终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他始终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强,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他始终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高度自觉地把一切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大局中来思考和落实,曾深度参与《中国共产党江西财经大学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江西财经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重要文稿起草,和建校90周年、95周年校庆纪念活动筹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重要任务。他始终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把自己负责的工作环节视为“最后一个关口、最后一个哨位”,审核文稿文件时,较真于每一处格式、每一句表述,常为一个数据、一点疑问,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反复核实、力求严谨;筹备组织会议时,从确定时间、地点、参会人员,到议程设置、设备要求、材料印制,每个环节都及时跟踪,确保落实到位。他始终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把每一个岗位都视为一个广阔的舞台,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领导交办的事项、师生反映的诉求,总是有疑必答、有求必应。他曾说:“能够在党办校办这样一个舞台上施展才华,能够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勤奋工作,是我人生中最难得的机遇和最宝贵的经历。”他始终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工作强度大、质量要求高、纪律规定严的岗位特点,使他逐渐形成了每日如履薄冰、每事精益求精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标准,认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注意一言一行。
坚守“立德树人”争做育人先锋
在辅导员岗位上,夏贤明同志同样事事讲责任、讲时效、讲质量,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使命,努力成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明白人、带头人和贴心人。他积极探索研究生工作规律。激发研究生主体意识,建立健全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的工作机制。以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为契机,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研究制定标准更科学、导向更鲜明的实施细则,让考评“指挥棒”更精准更有力。作为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博士研究生党员作用,每月“主题党日”安排一名博士生党员分享写课题、发论文的“干货”,支部党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显著增强。支部荣获省级“样板党支部”。他创新培育研究生工作品牌。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需要,把“宣讲”作为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结合点。聚焦“讲好红色故事”,组建了“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百年党史宣讲团”,努力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已累计宣讲超200场次,受到中国教育电视台、江西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众多媒体关注报道。聚焦“讲好创新理论”,组建了“江西财经大学青马宣讲团”,努力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宣讲团被省社联授予“江西青马宣讲团”。宣讲团成员获得“红色走读”省级奖励4项,立项省青马课题5项、校级青马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宣讲团已成为进步青年的“聚集地”、优秀成果的“孵化器”。他用心用情服务研究生成长。坚持“目中有人”,自觉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推动工作。在制度设计、活动组织和党员发展等各项工作中,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所需、所想、所急、所盼,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件小事。坚持“心中有爱”,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精准推荐,帮助就业困难同学成功就业;守望相助,帮助心理困扰的学生走出人生低谷;“治病救人”,让犯错误的学生有机会改过成长。坚持“行中有善”,让学生在有态度、有温度的管理中,明辨是非得失,学会理解包容,不断向上向善。
勇于“攻坚克难”争做抗疫先锋
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投身校园疫情防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后,为确保实现“应检尽检、一个不漏”的目标,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决定在教工党员志愿者中组建一支“核酸检测数据统计工作专班”。夏贤明主动担当起这项使命特殊、责任重大的工作。作为专班牵头负责人,连续工作77天,带领专班团队每天处理数万条统计数据,对20轮全员检测和49次抽检的85万余条数据进行比对,排查应检未检等异常情况及风险隐患,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并用“5+2”“白+黑”的坚守,为学校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校园疫情防控尤其是核酸检测工作中的一支“神秘力量”。先进事迹被江西教育电视台《党建好声音——“疫”线党旗红》栏目采访报道。
为了及时发现漏报瞒报的未检测人员,他和专班团队经常加班加点,即使工作到深夜也要在当天把数据全部比对分析完,第一时间将疑似应检未检人员通报相关工作组核实情况、及时组织补检,以确保应检尽检。他深知疫情防控无小事,把“没做到百分百就等于零”作为工作标准,把自己负责的工作视为“最重要的一个关口、最关键的一个哨位”,常为一个数据、一个疑点,不厌其烦地与相关单位和人员反复核实、确保不留隐患。虽然到抗疫前线当“大白”的愿望一次次“破灭”,但他带领团队不断创新信息统计方法、优化数据比对规则,及时发现异常数据背后隐匿的风险隐患并发出预警,在疫情防控“隐秘战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坚持“深学细研”争做创新先锋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研究党建思政工作规律并形成系列创新成果。主持完成省级党建思政类课题2项,参与教育部辅导员专项课题1项、省级课题9项;荣获省高校思政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和人民网理论频道等重要报刊平台发表相关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权威级1篇、C级2篇;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荣获省级以上奖励多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在工作实践中,创新思政工作手段和载体。组织和指导学生宣讲团聚焦党史故事、党的创新理论进行宣讲实践。作为“江西财经大学思政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室”负责人,依托工作室促进辅导员队伍“抱团式”发展,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一线辅导员工作交流、职业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工作室成立以来,9名青年辅导员成员中,3名成员成长为副处级干部,3名成员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团队成员在党建思政类课题、论文、案例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