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全校上下引发热烈反响。学校党委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邀请各层级、各部门、各学院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共聚一堂,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专家研究阐释、师生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推动主题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载树人,以德当先。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教师正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教必先强师,广大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
培养高素质教师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我的博士专业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学术讲究“实事求是,无徵不信”,这种朴实的学风训练造就了我的学术精神,也同样在教学中不断鞭策我涵养扎实学识。“涵养”一方面表明学识需要不断吸收、内化、吐故纳新;另一方面则指出教师需要谦虚、敬畏、知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永远保持不忧不惑、不骄不躁的气质和定力,永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热情。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时刻注意提升的自己业务水平、理论基础、教育科研能力,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不一样的惊喜与体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应对挑战,站在学识前沿,以个人的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教育事业的目的在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为学的道路上,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始终贯彻这样的原则。同样,在“传道授业解惑”的道路上,我们也要将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生活中的坚韧品格,通过言行传授给学生们。大学教育需要把一个人从学生训练成一个面向社会的成人,在学生人格完善的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且不可估量的,我的老师曾说,“如果知识教育不能向价值关怀、人格自律递进,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形成持久垂范,那教育将毫无意义可言。”因此,慎言慎行,自律自尊,以美和高尚情感为己之追求并将其传输给学生,也是高校老师们应该为之坚持的事情。
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今天,大学教育中除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外,我们更应该注重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作为专任教师和班主任,我也常常用我求学和工作道路上的人生知识和经验,给予学生分享、希望和要求,我希望这对他们在人格树立、精神养成、意识培养上能有所助益,我想,这就是一种关于心灵的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只有做到爱学生、爱职业、爱岗位,才有动力去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只有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和铺路石,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把教师标杆作用立起来,才能用自己的知识、见识、学识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文/段雪璐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