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始为史,以兴为今。瑞金,是长征起点、红色故都,也是时代落点、“三色”圣地。7月1日,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笃行不怠,赓续前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重回长征起点瑞金,追寻先辈足迹,赓续红色血脉,走入朱坊村看“三色”振兴,深入一线看新时代答卷。
别样红——红星照耀,赋能朱坊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热。中央红色医院旧址、红军卫生学校、傅连暲纪念广场……朱坊村的红色元素随处可见。实践团成员走进瑞金市叶坪镇朱坊村,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并探究红色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
“朱坊村有着深厚的红色革命文化,随着这两年村里的红色文旅资源陆续被开发,我们也分享到了丰富的红旅红利,最明显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城市里的人也来我们村里游玩参观,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红军烈士后代朱流庆说到。
自2021年以来,朱坊村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当地特色,以“红色健康村”为主题推进红色名村建设,通过修葺红色旧址、建设红色长廊、新建红色村史馆等举措,形成红色文化矩阵。
同时,朱坊村还积极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依托中央红色医院旧址开设《傅连暲的红色信仰》《风雨兼程救主席》等红色精品课程,形成了“读红色经典、学红色历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上红色党课”的六红教育活动,真正实现红色文化有底蕴,红色研学有落点的发展目标。
在调研朱坊村红色研学课程后,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作为红色名村,朱坊村将红色研学的故事降落到“红色华佗”傅连暲救孕妇的实体和细节上,让人动容。
稻田金——稻谷翻浪,禾下朱坊
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朱坊村院士专家工作站走访调研。讲解员向成员们介绍到,得益于天然的富硒土壤资源,朱坊村抓牢优势,加强村企合作,建设140多亩高产优质糖尿病功能性水稻引种筛选品种示范基地,重点培育“种子芯片”。农业,是沉淀在朱坊村文化记忆中的基因。糖尿病功能稻在朱坊村生根,实现了水稻从“吃饭产业”到“功能产业”的朱坊跨越。该村把握金色产业,注入科技动能,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芯片”。
。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朱坊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朱瑞全、村妇女主席肖秀英开展座谈。朱瑞全激动地告诉实践团成员,8月,这里将铺满水稻,金色稻浪翻涌。
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不失时机促合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加强特色化、数字化、功能化、标准化建设,是实现产业发展、乡村兴旺的关键。
生态绿——青翠葳蕤,康养朱坊
朱坊村遍地草药,皆有妙用。在肖秀英的讲解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依托于中央红军医院旧址,朱坊村在挖深、挖细红色资源的同时,积极贯彻健康中国实践部署,将当地特色红色文化与现代化“大健康”理念充分交融,扎根红色资源,深耕绿色资源,通过“红+绿”的发展模式,打造“红色康养小镇”品牌,助力朱坊村产业振兴。如今,小镇已发展为实现朱坊村游人如织的大项目。
实践团带队老师、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马明指出,不仅要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住,也要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在总结朱坊村的成功经验后,他高度认可其发展布局的思路和举措,并对朱坊村未来的发展表达期待。
实践团成员总结朱坊经验,深受启发,提出朱坊村的“三色”模式是科学、有借鉴意义的——立足特色资源,筑牢文化优势,通过产业创新发展,为农民增收搭建有效平台,不断发力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效果。目前,朱坊村已形成以中央红色医院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旧址、傅连暲纪念广场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院士工作基地、广袤稻田为轴心的金色功能稻重点区域,以中药科普园、万亩果蔬基地、主题民宿区为核心的绿色休闲旅游产业区。内外合作联动,实现多元产业蓬勃发展,让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步伐坚实,用别样红、稻田金、生态绿“三色”画笔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答卷。(文/安仲玉 郭留珍 图/林曦阳 安仲玉 郭留珍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