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在全校上下引发热烈反响。学校党委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召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邀请各层级、各部门、各学院的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共聚一堂,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专家研究阐释、师生交流心得等多种方式,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新论断新观点新要求,不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向深入,推动主题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
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教育强国认识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朱晓刚从教育学学科背景的高校教师视角,围绕要把握教育强国的内涵、要清醒认识高等教育强国任务、要责无旁贷,时不我待地落实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行动三个方面,深入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并以与我校密切相关的“新文科”建设为例,提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文科建设责无旁贷,时不我待,而要建设好“新文科”,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规律。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泉提出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把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使命,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通过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着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的三个“着力”举措,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践行马院新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朱清华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任务和方向。教育领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在政治立场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办好我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研究生院院长罗世华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的标志和显著体现,教育强国必先是高等教育强国。为了奋力答好“建设教育强国”这个时代命题,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学校要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在高等教育学科设置上作出了相应动态调整优化,大力推进高水平学术研究型大学突击建设,在学科建设中要服务“需”、突出“特”、强调“新”,以实际行动积极投身教育强国实践,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贡献江财力量!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刘小兵强调高校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我校作为财经类高校的第一方阵,应从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高度来深刻认识建设高校形象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对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在国际化办学工作中必须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结合江财的优势、特色,努力将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教务处副处长胡少勇认为作为高校就是要做好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评价改革,经过5至10年努力,实现科学履行职责水平明显提高,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的改革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铸牢教育强国根基
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沈波从“‘双一流’大学使命在肩”“重视基础学科发展”“积极强化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四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发表了观点看法,分享了信息管理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采用“学科交叉、数智赋能、财经应用”本科培养模式的经验和方法,提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紧密合作、同向发力。
虚拟现实(VR)现代产业学院副院长万征分享了VR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六大重点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绩。VR学院成立两年多来,建立了“政府共建、联盟赋能、理事会决策、专家委员会指导、校企融合、实体学院运作”的组织运行机制,构建了“夯实基础、强化能力”的“两阶段”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制定了专业课程与VR课程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打造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探索了校企合作新模式,推进了产教深度融合。
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胡玲从音乐学专业学生性格外向、感性思维强等特点出发,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的根本问题作出有益的探讨,提出要采用“因材实教”的原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教育强国合力
第十二届“师德标兵”代表、法学院教师喻玲就“以主题教育之道全面引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主题,围绕“仁者爱人”“智者爱理”“勇者爱胜”三个方面,交流了心得体会,呼吁全体教师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2022年度“教学十佳”代表、人文学院教师段雪璐认为教师作为学生与书本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只有做到爱学生、爱职业、爱岗位,才有动力去提高自我修养和道德品质;只有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和铺路石,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把教师标杆作用立起来,才能用自己的知识、见识、学识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勇担新时代使命,投身教育强国实践
2023年江西省博士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熊天任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层次学历的青年,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挑战。对于管理学方向的研究生们而言,不仅肩负着创新、创造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主体,做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研究,不仅是提高管理学研究生们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时代特征的重要方式,在助力管理实践的同时,更好的彰显我国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生命力。
2023年度江西省“最美大学生”推荐候选人、校长奖学金获得者、会计学院学生温洁以站在人生分岔路口的毕业生身份分享了内心感悟。通过深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箴言,对如何成为党和习近平总书记所期盼的新时代青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明确的方向。正值鲜衣怒马的朝气年华,更应投身于时代潮流,以奋发的精神、沉稳的气魄,逐梦九天牧群星,行舰沧泽斩巨浪,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绚烂青春!(文/徐丰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