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江西财经大学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胸怀祖国,勇担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到基层一线、到部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矢志奋斗。新闻网将持续转载“江财职促”公众号关于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系列文章。
【个人简介】邹迪倩,女,国际经贸学院经贸181班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加权成绩居前列,是一名优秀的中共党员。曾获“映山红”大学生党员先锋、优秀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等校院奖10余项,3次校级奖学金。在校期间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担任院大自委主任、党建工作部常委、班级班长、院纪保部负责人等,正是这样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她对支教的向往和热爱让她坚定选择了支教这条道路。
心之所向,矢志不渝
心中有梦想,行动有力量。邹迪倩从小便对教育有关的工作抱有极高的热情,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也考虑过报考师范类的大学。大四学年九月中旬研究生支教团发出招募,规定了两个硬性条件:第一,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成绩位于前40%,且无不及格课程记录;第二,需要自主报名并已经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得益于大学四年的精心规划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邹迪倩不仅在硬性条件上完美吻合,更是满足优先选拔条件。
大一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并成功成为班级第一批预备党员以及中共正式党员。大学四年内,邹迪倩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努力提升自己,丰富人生阅历。在班级内担任组织委员以及班长的职务,在学院中担任纪保部的部长以及党建工作部的常委等职务,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不仅收获了快乐,也锻炼提高了自我能力。笔试的优异成绩与面试的优秀表现,让邹迪倩在选拔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了学校“西部计划”名单,成为了研究生支教团的一份子。
得知女儿做出前往贵州省天柱县支教的决定时,邹迪倩的父母不仅没有丝毫反对反而表示十分赞同。在他们心中,投身基层不仅仅对自己的女儿是一种锻炼,更是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出一份力。家人们的理解给予了邹迪倩有力的支撑,让她在支教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
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邹迪倩大学主修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并不对口,且教育经验欠缺,在支教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可避免的困难。但对她来说,这些困难非但没有让自己退缩,反而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
不畏艰苦,迎难而上。天柱县位于贵州省,地理位置偏远,2020年刚摘下贫困县的帽子,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方面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对于刚迈出大学校园,只身一人来到偏远天柱县的邹迪倩来说,一开始并不能适应饮食气候方面的差异,但她以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并渐渐融入其中。由于学校师资短缺,邹迪倩需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平时工作十分繁忙,但她仍然在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的情况下报名参加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减轻疫情防控的工作压力。
她坦言:“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难以适应这种教书的模式,但经过一步步的摸索,我也渐渐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虽然在支教前参加了学校附属小学的旁听学习培训,但前期在实际教学中仍然会出现很多困难和问题。很多孩子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学习没有兴趣。邹迪倩就在课堂上多多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上课的趣味性;在课后也会为他们播放一些有关大学精彩生活的视频,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邹迪倩在教学中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通过转变相处模式,浏览国家精品课程、优质教师的公开课和精品课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去因材施教。
人生三学:学而无厌,学无止境,学以致用。邹迪倩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改变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对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始终践行着人生三学,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磨练自己,提升己身。
爱心展翅,梦想起飞
青春和梦想齐飞,美好与高尚并存。每一滴因支教挥洒的汗水都将在西部浇灌出希冀的花朵。在谈到支教的意义时,邹迪倩提到“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对自己的帮助,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从贫困山区中走出去,见识到外面的世界。这就是支教最大的意义。”
身为一位百名学子的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感受到他们那纯真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对学习的渴望。从踏入天柱县第三中学至今,邹迪倩每周需要完成十八课时的授课任务,教学压力非常大,邹迪倩常常备课到深夜,第二天早晨还要去学校签到,督促孩子们晨读。为了更好地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并及时给予反馈,晚十二点以后睡觉成了邹迪倩的家常便饭。对于每一份作业,她都会一丝不苟地批改,每一个字都认真的看,每一句话都用心的体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感受。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邹迪倩的辛勤耕耘收获了回报。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成绩也在稳步提升。从不及格到及格,从班级排名落后到居于前列,学生的成绩就是她的晴雨表,而每次考试都是她的晴天。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邹迪倩用坚实的知识为孩子们筑造进步的阶梯;用奉献的爱心支撑孩子们纯真的梦想;用真挚的话语指引孩子们前行的方向。对于支教结束后的研究生学习阶段,邹迪倩将实践放在首位,支教的一年使她明白了“实践出真知。”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若不经实践,终究无法灵活运用。
响应祖国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她用实际行动将这句话完美诠释,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铸就祖国伟大事业。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对于有意向参与“西部计划”进行乡村支教的同学,邹迪倩给予了三项建议:
第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我们要时刻以给孩子们带来帮助的心态去支教,有些人可能只是因为保研的政策福利而去参加“西部计划”。但保研仅仅是对我们艰苦奋斗的一个奖励,而不是功利性追逐的目的。”她表示,这是一个双赢的选择,不能只顾及自己的利益,而是要怀着赤子之心,成为为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人。第二,要有不畏艰险的勇气,理性认知支教期间面临的艰苦。“在这期间肯定会有很多困难的,但是不要去怕。”遇到困难要勇于解决,积极的去寻找他人的援助。第三,要心中常怀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热忱便没有伟大。教学工作上面临的系列问题,需要用爱去化解。邹迪倩用真情实意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让孩子们真正地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支教这条道路注定是曲折艰辛的,更加需要像邹迪倩这样的优秀青年发自内心的坚守与奉献。
新时代的青年长在红旗下,活在春风里,见证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见证了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像邹迪倩一样的优秀年轻人不断涌现。将人生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懈奋斗,让青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新赶考路上,呼唤一代代青年学生接续奋斗。吾辈青年,应怀着一颗脚踏实地的心,在基层中工作、学习,在点滴中积累经验,做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者。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召唤新担当新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用登高望远的胸怀和积微成著的坚守,积极投身于时代的召唤与需要之中,带着担当与责任继续前行!(文/魏军 编辑/黄娟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