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校人文学院院长蒋国河教授理论文章《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文章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乡村振兴取得喜人成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省委、省政府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意见》,提出了把江西打造成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等六大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要求,仍需在富民产业、人才战略、文化振兴和发展动能上下实功夫。
文章认为,首先是推进产业品牌化,做强乡村特色富民产业。江西特色产业资源丰富,要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建设,推进乡村数字基建,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一条龙,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餐饮美食、康养、民宿、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丰富业态。要打造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更多农民能够在产业振兴中勤劳致富。
其次,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育一批扎根乡村、引领产业、能够带动农民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要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引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高素质农民,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挖掘培养一批“田教授”“土专家”等乡土人才,打造一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尽力而为,为各类扎根乡村的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和福利待遇,创造舒心暖心的工作环境。
第三,推进文化振兴工程,推动“乡愁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要高质量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把乡村打造成为文化润心、文化联心的大舞台。要发挥新兴技术作用带动乡村旅游,开发更多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人感受乡村魅力与活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
第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优化营商环境,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要深入总结江西鹰潭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经验,逐步扩大城乡融合试点,着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清理和废除阻碍城乡建设用地、资本、人口、资源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不合理政策。要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住房产权管理一体化。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城乡治理共同体,优化营商环境和城乡发展环境,激活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城乡要素深度融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村居民多元就业渠道,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图文/王艳丽 编辑/曾药坤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
相关链接: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2-11/23/content_5416_7006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