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人文学院院长蒋国河教授、民俗学导师组长彭树欣教授带领2021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来到宜春市奉新县百丈山风景名胜区西塔村进行村史调研为主要内容的田野调查。西塔村为我校的乡村振兴帮扶点。此次调研目的主要是挖掘西塔村文化历史资源,助推乡村旅游,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上午10时,西塔村村史调研座谈会于西塔村村委会召开,由我校驻西塔村第一书记胡文明主持。西塔村组干部及相关村民对西塔村村史、产业、文化资源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蒋国河院长、彭树欣教授结合乡村振兴规划,围绕如何挖掘、利用好西塔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这一话题,与该村的村组干部、老党员、老教师、村民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随后,调研组进一步查看了该村各姓氏重修的族谱,并对部分熟悉该村历史的老一辈村民进行了口述史访谈,更深入地了解村庄源流、人口迁徙、村落文化和人文趣事,并实地考察了部分历史遗迹和自然文化遗址。
西塔村目前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百丈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据2021年的统计资料,该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217余户,817人;有蓝、唐、余、梁、黄等姓氏,大多在清代由外地迁居于此。因该村处于奉新、修水、铜鼓、宜丰四县交界处,在大革命时期,是红色根据地,出现了许多革命烈士,现有中共苏维埃第三次党代会遗址等。其红色资源已得到当地政府较好的发掘、保护,该村已成为一个红色旅游点。近几年,在政府的旅游开发及扶贫项目的带动下,该村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的改观,并开发了一些民宿点,一些产业也在筹划中。
调研发现,该村除了红色、绿色资源外,还有一些古色资源待挖掘,比如祠堂文化(包括家规家训、诗文、人物传记等)、民俗文化(如七仙女之一七姑娘娘传世、八仙之一蓝采和传说)、饮食文化(如当地米果等)。此次调研,除了一些考察及听村民口述外,21级民俗学研究生对西塔村现存各姓氏家谱进行拍摄整理,以作进一步研究。并在村民的带领下,对七姑娘庙、继望祠、犀牛脚印遗址进行考察,完成了相关传说的了解记录工作。调研组通过考察发现,西塔村古色资源开发存在着许多困难,如犀牛脚印遗址几乎位于山顶,攀爬困难,且其背后的文化资源挖掘不到位,可看性不强,旅游开发难度较大。此外,调研师生在与村民的交谈中得知,村庄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打锣鼓等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困难,已经到了几乎消亡的地步,急需政府抢救保护。此外,调研团队通过对西塔遗址考察,推测西塔村的得名或与千年名刹百丈禅寺有一定渊源,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调研团队认为,西塔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是西塔村建设文化强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其中族谱是维系一个宗族的纽带,记录着家族的传统与辉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之象征与标志,也是中华五干年文明历史文化之延伸,记录保护族谱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民间传说承载着族群共同的记忆和理念,也对西塔村的风物景观增添了一丝神秘色彩,吸引人们积极探索其中的奥秘。最后,民间信仰在村庄治理及其教化引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西塔村有丰富的民间信仰,如七姑娘信仰、将军信仰、关公信仰等,政府要加强对这些信仰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它的民俗功能。要想助力乡村旅游,只有把握好村庄文化基因,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才能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做优做强,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图文/人文学院 彭树欣 刘妍 编辑/徐淑婷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