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由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和江西财经大学共同主办,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江西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协办的第七届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在南昌市以“线下+线上”方式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探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完善的新思路、新举措。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教授关信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江西省民政厅副厅长(正厅级)欧阳海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代理代表郑道,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邓微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民政部及各省市民政局等社会救助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社会救助国际组织实务人员等200多人参加会议。
校长邓辉教授、江西省民政厅厅长李明生、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代理代表郑道博士和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副校长李春根教授主持。
邓辉代表江西财经大学向莅临会议的领导和专家们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江西财经大学的办学历史、公共管理学科及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办学成效。他指出,社会救助是国家兜底性民生保障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强社会救助基础理论研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相信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必将对我国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李明生代表江西省民政厅致辞,介绍了江西省社会救助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所取得的积极成效。他表示,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时刻,各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共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正逢其时,恰逢其势。他表示,江西省民政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施策,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让困难群众生活充满希望,心里充满温暖。
王杰秀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是制度改革取得突破,二是助力完成脱贫攻坚,三是社会救助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他认为,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为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我们要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推动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郑道通过视频方式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他指出,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中,我们需要有效的社会保护体系为家庭提供支持,以增强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应对冲击的能力,中国在此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将更广泛的人群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为增强这些努力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应加强对儿童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监测,并提供更加有效的社会救助服务,更好满足人们的需求。
郑功成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构成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时代背景。在此背景下,推动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关键要做到四点:一是要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共同富裕的大局加以考虑,要做到保障人群的“万无一失”和待遇水平的“水涨船高”;二是适度扩大覆盖范围,进一步发挥维护底线公平的作用;三是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制度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做到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三位一体;四是重视社会救助的积极功能,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和配套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制度的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后,进入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理事、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仲芳主持。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司长刘喜堂,儿基会专家、经济政策研究所(南非)研究主任Michael Samson博士,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林闽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山大学岳经纶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社会救助分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左停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常务理事李春根教授八位专家先后以党的“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新时期的社会保护:全球实践经验”“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标准制定和瞄准机制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何去何从?”“低保目标瞄准中代理家计调查方法的运用:广东的实践”“农村低收入群体帮扶政策的不同维度”“社会救助研究的知识图谱、理论热点与合作网络”为题发表主旨演讲。
主旨演讲后,研讨会就“社会救助与共同富裕”“大数据与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助”“社会救助实践探索”“社会救助理论创新”“低保与低收入救助”“特殊群体社会救助”等主题设置了9个平行分论坛,共有68位发言者围绕社会救助的热点议题分享了研究成果,并与参会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成果不仅涵盖了社会救助的理论研究也广泛结合了我国社会救助的实践经验,充分体现了研讨会构建学者、政府官员、社会组织等多元对话机制的宗旨。
平行分论坛研讨结束后,会议举行闭幕式,由张仲芳主持。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社会救助分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林闽钢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举办克服了种种困难,采取“线上+线下”形式创新了会议形式,参会人员层次丰富,实务干部和学界专家交流热烈,是历届人员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他希望本次会议能为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并对下一届研讨会的举办做了期许。
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对社会救助制度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各界都有责任加强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关注,要形成合力,扩大社会救助范围、提升社会救助水平,从而推动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救助研讨会旨在促进学界与政府实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交流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和兜底保障的研究成果,分享制度实践中的经验与思考,为推动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创新发展、更好服务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献言献策。自200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首届研讨会以来,已成功在北京、南京、武汉、广州、成都、上海等地举行了六届大会,吸引和凝聚了一大批致力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和持续关注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研究队伍,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图文/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编辑/何佳蔚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