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晚,由法学院主办的“赣江法学讲坛第45讲”在线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汤洁茵教授以“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以财税法为例”为题开展讲座。讲座由法学院聂淼博士主持,厦门大学王宗涛副教授与中央财经大学郭维真副教授进行与谈。讲座吸引了来自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与中央财经大学等校内外师生共200余人参加。
汤洁茵主要围绕“论文选题”“写作前的准备”“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的写作”这四个部分进行了专题讲授。
针对“论文选题”中常见的困惑,汤洁茵指出,论文的选题应该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偏向“小题大做”。如果以热点问题为研究主题,首要考虑理论价值和自己的知识储备,避免因为热度的消退而失去理论探讨的价值。可以从实践或社会热点中发现问题并以此选择恰当的选题,而学术思维源自对实际现象的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在“写作前的准备”阶段,汤洁茵指出,对资料的全面准备和消化是写作的地基,并以自身研究经历为例,分享了全面掌握文献资料对拓展研究思路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应重视其他相关资料和法理学基础理论的作用。
围绕“论文的写作方法”,汤洁茵说明了为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跨领域分析法”是错误的研究方法的表述,而后讲解了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立法论、解释论、法教义学方法和领域法学研究法。
围绕“论文的写作”,汤洁茵以评审的毕业论文为例,谈到论文的框架结构的重要性,读者可以从框架结构把握论文核心观点和思路。一篇好的论文的框架结构有三个特点:清晰、合逻辑与新巧。通过同行修改、跨专业求教、基于导师意见的论文反复修改,是完善论文观点和文字表述的过程。论文的写作周期取决于对主题的熟悉程度、对资料的掌握程度和着手前的有意积累。最后,汤洁茵教授表示,如果论文内容包含批判性观点的表述,需要做到批评学术观点,而非学者本人,避免过于具有针对性的批评和过激性的表述。
在与谈环节,郭维真副教授提出毕业论文与学术论文的不同点在于,毕业论文并不苛责学术观点,更关注论证行文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以及对文章细节的把握。王宗涛副教授指出同学们要警惕陷入实务性、个案性的选题误区,具备学术价值的选题在于普适性和规律性,并提及含有高层次学术价值的论文在于对方法论和学术理论的创新,最后鼓励同学们在平时多读书,实现体系化的知识积累。
在提问环节,汤洁茵教授对同学们的踊跃发问作出了详细回答。
本次讲座是疫情期间我校财税法团队“停课不停学”的举措之一。通过邀请校内外理论与实务专家授课,延展财税法本科生与研究生课堂的时空范围。(文/郭凌 编辑/王骋宇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