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学术江财

首页>>学术江财>>新闻列表

德国教授Michael Steppat作线上讲座


​  3月30日下午Michael Steppat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学术盛宴,讲座主题为Rethinking Translation: Challenges of Interculturality。讲座借助腾讯会议平台开展,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杜景平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曦凤,副院长涂年根、张善军以及本院、兄弟院校师生代表150余人聆听了讲座。

Steppat博士列举了几例日常生活中,广告语以及标语翻译不当现象,探讨其出现原因,引发听众热烈讨论。随后,Steppat博士引用本杰明(Walter Benjamin)关于译者的任务的定义,阐述了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的,翻译亦是如此。翻译不是为读者而存在,不能填补源语文本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空白。换句话说,字对字的翻译仅仅是基于语言体系的单词含义和语法结构的转换,真正的翻译行为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的转换,还应涉及文化方面。这就是为何在机器翻译存在的前提下,还需要深入学习跨文化的原因。人类社会包涵不同的文化体系,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体系下的沟通和交流,涉及作者的意图。当提及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强调译文对译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与原文对原文读者或听众所起的作用基本相同,Steppat博士对于这种对等能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还存有疑问。

  Steppat博士引用Hofstede提出的人类文化三维度金字塔模型,最底层也就是最多的一部分是人类特质(humannature),中间一层代表着文化(culture),最顶层即最少的一部分是个人特质(personality)。

  最后,Steppat博士提出“文化杂合”是一种可行的翻译出路。在翻译过程中,文化是动态的,参与者所共享的文化框架不受任何特定文化的约束,也就是说翻译有潜力创造第三文化空间。

  讲座尾声问答阶段,外院老师与同学们争先提问,例如,如何辩证看待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中,如何增强对于源语文化的理解等,Steppat博士均悉心解答。

  张曦凤和杜景平感谢Steppat博士今日精彩的演讲,并诚挚邀请Steppat博士有机会来校访问。(文/外国语学院  支张悦  杜景平  编辑/张楠英  审核/一审  姜莹  二审  赵旻  终审  李大晖)

        【延伸阅读】

       Michael Steppat博士现为德国拜罗伊特大学英国文学名誉教授,曾先后任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富布赖特教授、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研究教授、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荣誉教授、美国国会图书馆约翰克鲁格中心常驻学者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