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强国号全文转载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构建“党建+1314”大学生创新创业育人新模式。文章指出,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构建“党建+131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党建+1314”新模式:“一龙头”即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为龙头;“三激励”即报酬激励、教学科研激励和晋升激励;“一团队”即一支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团队;“四环节”即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内外交融”“分层同步”“传帮带创”“赛学结合”四个环节。),实现了学生“双提升”(创新创业数量和质量)和“三达标”(专业、学业和就业)。此文同时被江西省教育网报道。
全文如下:
为了进一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江西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发展路径,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推动学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江西财经大学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构建“党建+1314”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模式,实现了学生“双提升”(创新创业数量和质量)和“三达标”(专业、学业和就业)。
“党建+1314”新模式:“一龙头”即党建引领创新创业为龙头;“三激励”即报酬激励、教学科研激励和晋升激励;“一团队”即一支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团队;“四环节”即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内外交融”“分层同步”“传帮带创”“赛学结合”四个环节。
“一龙头”:院党委书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对全院党的各项工作担负主要领导责任;始终要求班子成员负责分管部门党建工作,做好“一岗双责”;明确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好支部党建工作;基层党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工作,形成院党委书记负总责带头抓、班子成员做主体,支部书记具体抓的党建工作格局,真正将支部建在创新团队和课题组上,让党建活力与创新动力有机融合,互促互进,相映成辉。创建党建联系点,以点带面。院班子成员、教工党员的创新团队和课题组,通过由点连线、以线带面的联系制度,切实把党建任务落实到基层。强化党建考核跟踪问效。严格执行权责明晰的院党委书记、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的责任清单,采用当面述职、交流研讨、观摩学习等多形式灵活考核,将党建工作汇报制度与贯彻执行问效紧密结合起来。
“三激励”:一是报酬激励,指导老师(组)指导竞赛获奖有奖金报酬,一项比赛最高可达6万;二是教学科研激励,指导老师(组)指导竞赛获奖可以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并可抵扣日常教学科研工作量,减少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竞赛;三是晋升激励,指导老师指导的竞赛获奖成果可作为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评奖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参加竞赛获奖的学生同样享有报酬激励,获奖成果可作为推免研究生、评奖评优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团队”:学院组织一支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学科研团队,团队由29人组成,其中有教授3人,中共党员20人,学院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老师是团队成员。团队获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立项建设名单,谢亮老师荣获2021年度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共5人)。
“四环节”:环节一:内外交融——课内课外交叉融合。从2014开始,学院将《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作为全院性的必修课,将必修课《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抽掉课堂教学和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中间的“隔板”,搭建课内课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交叉融合的桥梁,以教师引导为主,避免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环节二:分层同步——分层阶段协调同步。将《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分为《专业认知实践项目》、《基础竞赛实践项目》和《综合竞赛实践项目》三个阶段,削弱对其他课程是否先修的时间依赖,课内与课外协调同步,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不受时间的约束,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为了避免乏味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避免大学新生对未来专业知识学习产生畏惧感,将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项目引入到教学当中来。对大学新生来说,想象中的专业学习可能是刻板和枯燥的,但是该课程所有项目都经过精心设计,具有“视”“听”“动”“趣”等特点,寓乐于教、寓乐于学。环节三:传帮带创——学生团队“传帮带创”。“传、帮、带、创”丰富和发展了“传、帮、带”的培养方式。创立“随芯所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通过《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方向自主学习,组合搭配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取长补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高年级学生将自己的经验教授给低年级学生,优秀的学生协助同方向的学生解决问题,各方向优秀学生给其他方向学生互相作经验分享。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进入名校深造的研究生分享经验,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环节四:赛学结合——竞赛学习紧密结合。丰富和发展了“赛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专业认知实践项目》《基础竞赛实践项目》和《综合竞赛实践项目》三个阶段课程与竞赛密切相关,对竞赛项目均有引导作用。学生团队课外的竞赛活动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新的专业知识,竞赛学习相辅相成。用稳定连续的高水平竞赛获奖给学生“画饼”,激励学生持续创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
2021年学院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208项,其中“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57项,省部级151项。学生作品入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终审决赛,这是本届“挑战杯”我校唯一晋级全国终审决赛作品,也是学院学生第6次晋级全国终审决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为学校实现全国总决赛金奖银奖双突破(两项萌芽赛道,一项主赛道),获得1金2银的优异成绩。
2021届毕业生学生毕业设计再次以第一名入选校十佳毕业设计(非经管类)。自2015年学校评选十佳毕业设计以来,学院学生连续7次入选校十佳毕业设计。学院荣获2021年就业工作嘉奖单位(全校3个);2021届学生就业率位列全校第3名,较去年提升4名;考研录取率25.27%,全校第5名,较去年增长45%;考研报考学院人数202人,复试线328分,超国家录取线65分。因为在学生团队的锻炼,一批同学到清华、浙大、中科大、华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深造。
http://jyt.jiangxi.gov.cn/art/2022/1/26/art_25536_3845863.html
(文/姜莹 编辑/徐智杰 审核/赵旻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