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至27日,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你猜我叫啥”社会实践队在学院张瑾博士的带领下,前往井冈山市拿山镇长路村,开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
长路村是中国传统村落,有500余年建村史,辖长塘、舍背两个自然村,保存有百余栋明清时期古建筑。村落背靠山岭,茂林修竹,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集红、古、绿资源于一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明显。在过去,因为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收入来源单一,这里曾是省级贫困村。
此次“三下乡”活动旨在调研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现状、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思路,为村落未来的旅游发展献计献策。
访脱贫攻坚成效,看百年古村新颜
团队抵达长路村后前往村部开展基础调研,收集资料。据雷主任介绍,“长路村原有31户贫困户,通过发展果业、苗木等特色产业,组织贫困户以补贴资金入股,保障每户每年有1500到3000元左右的分红,并吸纳部分贫困户在基地做工增加收入,2016年的时候,已实现整村脱贫。”为确保脱贫户不返贫,各类扶贫政策仍在延续。
雷主任进一步介绍了长路村前期的各项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2016年到2018年,先后投入了900万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还争取到1300万的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用于老房子的修缮、红色标语的维护等。”几年下来,村民住上安全房、喝上放心水、走上平坦路、用上卫生厕,村落面貌焕然一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北京四方合悦公司来到长路村投资,租赁闲置旧房打造长塘古韵民宿,为古老的村落带来了对接市场的新机会。
察乡旅新兴业态,习行业前沿知识
7月24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长塘古韵民宿专访郭经理,了解企业运营情况。长塘古韵是传统建筑改造的高端住宿设施,完好地保留了青砖黛瓦、石条门、木架构的庐陵建筑特质,充分利用“一明两暗三开间”的内部空间,借助天窗解决户内采光问题,将22栋明清时期的老宅,改造成53间古韵悠然、设施齐备的民宿客房。2019年开业以来,长塘古韵的市场反响热烈,被业内专家赞誉为“五百年外观、五百元消费、五星级体验”。
在和村落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支付给村集体每年不低于8万元的费用,每年按5%递增,从村民手中租的老房子,按照每栋每年3000—5000元不等支付租金。项目建设中,企业投入了近2000万资金,整个建设过程包括运营中的用工,都来自当地,在带动村民就业、开拓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方面,成效明显。
但在企业发展中,也有一些具体的困惑和难题,郭经理介绍道:“目前,民宿的公共交通问题没有解决,周边配套的活动几乎没有,单凭一个长塘古韵也很难留住客人。而且,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也非常大。”
队员们与业界精英的互动中,学到了生动的专业知识,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对旅游企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有了具象的认识。
当天下午,在长路村刘书记的陪同下,团队调研了村落产业基地和周边山林环境,并在规划底图上标注待建和意向项目具体位置,随后在长塘古韵游客接待中心召开了讨论会,形成了规划的初步思路。
听农户发展心声,思旅游振兴长路
7月25日至27日,团队在村中开展入户调研,采集农户对村落旅游发展成效的感知数据,并随访了部分脱贫户。
调查结果显示,长塘村和舍背村居民对旅游发展成效的感知存在空间分异,由于村落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参与和惠及的家庭不多,大部分村民认为对自身带动较小,但同时也表示愿意参与到未来的旅游发展中。调研中,部分村民积极地向团队成员分享了村落旅游发展的建议和想法。
综合调研中获取的信息,团队认为,长路村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资源,丰富旅游业态,完善旅游设施,提高社区参与度,同时要加强政策的支持引导,政企民三方齐心协力,把长路村打造为以长塘古韵为亮点、以红色古色为底色、以乡村体验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
聚多方智慧光芒,展我辈青春力量
此次活动,团队成员扎根田野、组织有序、吃苦耐劳、调研深入,收获了500多张实地调研照片(含航拍图)、3万多字的访谈笔录和47份入户调研数据,为后续成果形成和规划编制奠定了扎实的资料基础。
后续,团队将立足长路村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切实吸收镇村干部、旅游企业和指导老师的意见建议,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发展的现实需求,编制一个兼具科学性、前瞻性与落地性的公益规划,期望用成长中的专业知识,为长路村的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一份青春力量。(图文/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张瑾 编辑/赵姝欣 审核/柏婧 姜莹 李大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