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校团委组织来自18个学院的61名学生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艺术学院的7名老师前往江西上饶横峰,参与“红色走读学党史,文化创意我先行”的红色文创培训活动,学党史、悟思想、忆初心。
文创课堂学习新知
23日下午,学员正式抵达横峰。在培训人员的带领下,培训班成员们来到横峰县少共赣东北省委旧址切身感受和学习了党史知识和文创技能。横峰县文旅局局长肖建林为同学们讲述了横峰县葛源镇的历史人文典故以及方志敏率领红七军团北上抗日的革命历史,期望同学们能用心感悟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所讲述的“八个代替”。
马克思主义学院万绍红老师在现场开展“一线课堂”思政教育活动,带领学员们通过回顾苏区地区的革命历史,让学员们更加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新时代青年要继承发扬好老一辈革命先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力前行的不竭动力。
艺术学院张相森老师则从文化性、创意性、互动性、审美性、趣味性、实用性等角度为同学们进行了文创课程培训,讲解了红色文化概念和红色文创产品的基本设计理念。张相森表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同学们应当积极提取红色文化中的创意元素,把无形的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创作品,利用好当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星光会议破浪前行
文化创意展风采,星光会议显英姿。23日晚,研究生百年党史宣讲团、江财文创协会、纸短情长项目组等多支队伍共同开展了文创宣讲活动。分享中他们提到,优质的文创产品离不开设计师的奇思妙想、良好的社会效益、积极有为的品牌形象和精准营销的销售模式,每一个因素都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
“我们要把作业变成作品,把作品变成产品。优秀文创项目进一步打磨,皆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让有意思的事情变得有意境。”校团委书记夏贤锋说道。
12个文创小组,61名江财学子,齐聚在星光会议中摩擦出思维的激烈火花。各团队同学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红色文创产品的初步构思和想法,发挥自身专业特色,以创新思维讲好红色故事。
革命旧址品读历史
24日上午,红色文创培训进入第二天,学员们走进横峰、弋阳两县的闽浙赣苏区遗址群、横峰革命烈士纪念馆、方志敏纪念馆等地。在这些根据真实历史还原的场景中,学员仿佛穿过时空,看见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革命前辈在这些简陋的土胚房中筹谋规划经济建设、布置指挥战斗的身影。
作为当时全国六大苏区之一,闽浙赣苏区以经济发达,军民生活条件较好而著称,这离不开“方志敏式”根据地的成功建设。通过充分发掘根据地的物产优势,苏区人民利用各类渠道与白区进行贸易往来,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有力地促进了苏区的经济发展。
在革命旧址,同学们深情地朗诵起了《可爱的中国》,饱含着方志敏对于中国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与真诚,也体现了江财学子对红色文化基因的忠实传承和理解感悟。
红色观影信仰力量
24日中午,学员们组织观看红色宣传片“信仰的力量”,影片按时间顺序,展示了方志敏等革命先烈筚路蓝缕,不断奋进,建立闽浙赣苏区的来龙去脉,讲述了“星星之火何以燎原?”“百年大党为什么行?”的历史答案。
86年前,经历命运大转折的中国工农红军从苏区出发,四渡赤水、引兵遵义……在一场场铁血鏖战中奋勇拼搏,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黔山贵水,无数的先烈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全力以赴,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观影片、忆先辈。共产党人在前行时、在牺牲时,也许想过爱人、也许想过子女,但他们把小我的深切关爱永远放在了“我们”之后、放在了方志敏同志所描述的“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的美好信仰之后。原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如此的饱含爱意、饱含泪水、饱含责任,饱含信仰。
“所谓信仰,就是去相信我们所从未看见的,而这种信仰的回报,就是看见我们所相信的。”百年千秋伟业立,正是风华正茂时。建党百年际,青春正当时,只有学思践悟,才能知行合一,也才能生动揭示“百年大党为什么能”的谜底。
脱贫攻坚助力发展
24日下午,学员们来到葛源镇一家葛根生产基地,观看葛根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近年来,葛源镇紧紧围绕“农业稳县,打造中国葛业之都”的发展方针,通过大力发展葛根种植,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脱贫致富道路。
通过观察葛根、葛粉、葛糕等当地特色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学员们对当地脱贫攻坚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造血式扶贫”理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工作人员将收获的葛根植物放在水池中进行处理,并利用现代工业机器将其打制成粉状和片状,并进行二次加工,生产成葛粉、葛糕等附加产品,最后进行分批包装售卖。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学员们开始尝试利用自身的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为葛根农产品新型包装设计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路径,希望能借此拓宽葛根产业的对外销售渠道,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江财学子将携手社会各界,为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油助力。
素质拓展寓教于乐
从生产基地返回后,学员们在来到了演兵场上,分成两支队伍进行“沙场大点兵”的户外实践教学活动。
教官将学员们分为两组,进行积分比拼。第一个素质活动是“投掷手榴弹”,只要将手榴弹投到竹筐中可以获得积分,这也是红军当年训练流传下来的方法。但经过一番尝试,学员们却纷纷“碰壁”,投进的寥寥无几。
第二个教学活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卡片排序”,教官们手里的十二张卡片上记载了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和经过。游戏时,学员们需要记住这十二段历史发生的顺序,并将卡片翻转随机放在地上,让接下来的学员们按照顺序将卡片依次翻过来,如果翻到的不是正确的卡片就要重新翻回来。这考验了学员们的记忆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学员们顺利完成了任务。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沙场大点兵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了当年红军的训练过程,学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28年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不易。培训团队的凝聚力也有了显著提升,促进了学员们彼此间的相互交流,让培训班成为了愉快而融洽的大集体。
创意工坊各显神通
24日晚,学员们分成12个小组,根据培训两天内所观察到的革命旧址建筑心态、陈列文物以及学习体悟到的红色精神,提出并讨论了各自的文化产品创意,并向全体成员进行了讲解说明。
从苏区第一张股票、印刷的纸钞到方志敏久坐过的“上马石”,从烈士们的个人经历、革命事迹到赣东北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结构和蕴含的文化……学员们将这些红色文化意象和概念一一提取出,并和鼠标垫、U盘、贴纸、日历等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品巧妙结合......就这样,一款款产品雏形在学员们的手下被绘出,一项项的设计理念被学员们化成实物。通过两天的学习历程,学员们充分感受到了革命圣地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并将自己对于红色文化的领悟理解融入到对红色文化产品的设计创意中。
夏贤锋积极评价了同学们这两天的培训活动,并希望同学们在红色文化认真思考,在思想交错中迸发出巧妙的灵感,在动手实践中将灵感变成现实,创造出自己的红色文创产品,相信这一天“决不在辽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
重走征途感念先烈
25日上午,时间进入到“重走红军路”的体验环节中,学员们忆往思今,重温当年革命先烈走过的长征路,走上田间阡陌,穿过林泉山溪,眺望青山如柱,实地体验艰苦卓绝环境下红军战士们的不畏艰险的革命激情。由于下过雨,路途已有些泥泞,但相比红军战士们当年所走过的山路,同学们觉得已经十分顺畅。
走完红军路,学员们来到列宁公园,回忆起这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座人民公园的由来,心中感慨万千,在感受到当年“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的同时,亦感受到以方志敏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努力改善民生,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初心与使命。在这次红色走读活动的最后,学员们前往弋阳县的方志敏纪念馆和方志敏干部学院,学习方志敏烈士的人生经历以及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进一步感悟方志敏精神,感悟弋横革命情怀。
如今的国泰民安,衣食无忧,正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日子。通过重走红军路,学员们更坚定了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助力发扬红色精神的信念。
党史学习教育重在知行合一,此次红色文创培训活动有力推动了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新颖的学习方式更让同学们在春风化雨中汲取到百年党史的丰富营养,让江财学子们进一步了解了红色文化产品创意概念,学会将红色文化元素转化成红色文创产品成果,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图文/校团委新媒体中心 编辑/孙玮 审核/姜莹 赵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