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6年,全国再次以最高规格纪念“五一”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我校人文学院紧跟战略动态,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是靠一砖一瓦砌成的,人民的幸福是靠一点一滴创造得来的”中央精神,选派了社会工作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家琪教授接受江西卫视《社会传真》栏目记者采访,对社会变迁中的劳模精神进行了深入解读。
陈教授说,每一时期的劳动模范都具有不同的时代内容和特点,但创新、劳动光荣、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是其不变的核心。以王进喜、时传祥为代表的初期劳模绝大多数为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当时的评选与劳动竞赛和计划生产相伴,符合当时社会生产的需要,而知识型、创新型的劳模较少。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恢复了劳模这个典型示范,提出了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知识的新提法。这一时期劳模虽仍以传统的劳动阶层为主体,但知识分子在其中的比例已慢慢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专职技术人员、“知识型工人”和优秀企业家也进入了劳模行列。
陈家琪教授一直从事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STS),他说:“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劳动者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中国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踊跃出了一大批运用自己知识,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创新中的劳动模范,典型的就是学历高、职称高、产业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新兴行业的劳动模范将会随着产业发展逐渐涌现。
陈教授还呼吁,在新时期,应该有更多的人,通过劳模这一典型示范,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创造出新的产业,为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http://v.jxntv.cn/jxtv1/shcz/20150501/471061.shtml)(文/人文学院 刘二娟 编辑/孙爱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