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下午,九江银行票据中心总经理秦书卷莅临金融学院作题为“不同历史时期票据的功能与作用”的讲座。金融学院2020级金融专硕研究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伊始,秦经理分析了当下中国的经济形势,提到了目前国内相当火热的双循环概念,指的是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他认为,票据作为最契合供应链特点的金融工具,在满足实体企业的支付和融资需求及金融机构的投资和交易需求、促进全社会商业信用发展、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宏观调控转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推动它的发展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将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接下来,秦经理讲解了各个时期的票据功能与作用。票据最早出现于周朝的质剂、傅别及书契等契约、借据,大多用于借贷。秦汉时期的票据也主要用于借贷,与周朝相比进步有限。隋唐时期的票据作为存取款、转账凭证和异地汇兑工具。从宋代到明代,在原有的存取款凭证、汇兑功能的基础上,支付结算功能有所加强。清朝时期,票据的汇兑和支付结算功能得到了加强,票据贴现活动说明票据的融资功能终于被发现。民国时期,票据的汇兑功能进一步显现,融资性票据也逐渐发展,成为票据市场的重要交易工具。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票据主要发挥了信用功能、支付功能与汇兑功能。新中国成立至《票据法》出台前,票据主要发挥信用功能,支付结算和融资功能开始出现。《票据法》出台后至电子票据普及前,其支付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角债”难题,票据的融资功能也走入人们的眼帘。电子票据普及后至上海票据交易所成立前,票据是集支付、结算、投资、融资、交易、信用等作用于一身的金融工具。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成立为票据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票据的融资、调节、交易、投资功能更加突出。
最后,秦经理认为票交所的成立对于票据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票据发展进入了加速阶段。他希望对票据研究感兴趣的同学能够投身票据事业,这既能实现个人价值,也能推动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
讲座尾声,秦经理与在座的学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耐心为同学们解答疑惑。通过聆听本次讲座,同学们对票据的发展脉络以及不同时期的功能有了清晰的认识,自己的学术研究及职业规划也受到了新启示。(文/金融学院 彭景 图/金融学院 彭文浩 编辑/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