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学习强国江西学习平台、《江西日报》第10版“学与思”栏目刊登我校副校长李春根教授与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助理研究员罗家为理论文章《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文章指出,我们要深刻理解“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该目标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全面与重点、当前与长远有机统一起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位从工作目标上升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在迎来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之际,中国人民不仅越来越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越来越明确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如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将怎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章指出,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稳就业保民生,决战脱贫攻坚,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相关链接:
(文/姜莹 审核/阮艳平)
全文如下:
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决定性进展,已进入决胜阶段,但是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特别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将更为艰巨。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定必胜信心,团结一致、坚忍不拔、攻坚克难,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深刻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在中华传统文化“大同”“小康”思想的基础上,将民族复兴的理想与人民的幸福追求有机地融为一体,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概念,用来阐释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初,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集中于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指标,即“三步走”战略。随着我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现代化建设从“总体小康”转向“全面小康”,“小康”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作出新的部署。党的十九大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发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定量与定性、静态与动态、全面与重点、当前与长远有机统一起来,是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小康社会建设规律的科学总结,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
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定位从工作目标上升为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筑牢中华民族冲刺伟大复兴目标的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谋划、狠抓落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彰显了强大的发展韧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完善;科教事业稳步上升,一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果;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互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显著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三大攻坚战”来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成效显著,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9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进度达97%,贫困发生率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发力,2019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6%,地表水优良(I-III类)水体比例达74.9%,森林覆盖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稳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可以说,在迎来决胜全面小康圆满收官之际,中国人民不仅越来越坚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越来越明确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如何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将怎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当前,我们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行百里者半九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短板和弱项,加上疫情的影响,任务将会更为艰巨,决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的想法。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力稳就业保民生,决战脱贫攻坚,加快补齐短板和弱项,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在决胜阶段,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从重点人群、重要区域、重大领域等方面下大力气找差距、强弱项、补短板,聚焦疫情防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改善民生、兜底保障等领域精准发力、集中攻坚。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共落实、双促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坚决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重点解决老弱病残群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确保弱势群体跟上全面小康队伍;落实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继续聚焦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力量攻克“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并建立动态监测和防止返贫机制,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紧紧锚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突出短板,加大公共资源向这些领域的倾斜力度,集中资源各个击破;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充分发挥先富引领作用;健全社会兜底保障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堵塞社会保障漏洞,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